第002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绚丽篇章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7月27日 星期
我市在脱贫攻坚、创业就业、公共服务、救助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强调,我市将在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惠民生、兜底线,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和幸福的质感。

万众一心,决胜脱贫攻坚

盛夏的栾川,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群山环抱的重渡沟管委会新南村,经过改造提升,成为集住宿、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铁路主题小镇。正值旅游旺季,面对络绎不绝的游客,50岁的民宿老板巧玲乐得合不拢嘴。如今,仅凭民宿一项,她家每年收入近6万元,日子越来越红火。

翻开我市脱贫战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截至目前,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由建档立卡之初的49.9万降至2.5万,贫困村由728个降至9个,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9.1%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5%,取得决定性胜利。

迎着全面小康的曙光,我们清醒地看到,从决定性胜利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很多:全市还有9个村、2.5万人没有脱贫,一些脱贫群众的生活还不稳固,攻克堡垒、巩固成果的任务依然很重。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关乎全面小康的成色和发展的质量。在脱贫攻坚推进至“最后一米”的关键时刻,全市上下正以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信心定力,坚持精准方略,下好“绣花”功夫,紧紧咬定目标,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确保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确保脱贫攻坚取得高质量。

推进中,我市将围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脱贫任务重的地区和脱贫难度大的人群,以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持续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补齐在基础设施、基本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同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对接,切实巩固脱贫成果。

抓好“六保”之首,稳定居民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作为“六保”任务之首,保就业就是保千家万户的“饭碗”,只有确保就业稳定,才能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费能力、扩大内需。

今年以来,我市和全国、全省一样,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发展经受住了冲击,但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放缓等问题凸显。围绕保就业,我市迎难而上、危中寻机,积极掌握战略主动,把已有的矛盾和风险向好的趋势转化,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程转化为打基础、补短板、创优势的过程。

摊开我市上半年的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千方百计抓好“六保”,兜住底线、守好基本盘的信号清晰有力。陆续出台多项稳就业促发展的纾困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创业、开发公益岗位、发放各类就业补贴。

今年截至6月底,我市新增城镇就业6.4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05万人。对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技能培训21155人次。开展“2020届困难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网上申请、审核工作,预计拨付补贴698.8万元。

我市近期还启动了“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优化就业服务”“就业兜底保障”“加强权益保护”五大专项行动,推动高校毕业生“招考一批”“入伍一批”“下基层一批”“创业一批”,缓解就业压力。

解决就业和民生保障问题,根本上要靠经济发展,前提是稳住经济基本盘。抓好“六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能不断激发内生活力,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

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就全力做好“保就业”工作,制定了明晰的路线图。我市将强化稳就业举措,抓好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同时,落实好援企稳岗政策,千方百计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就业岗位能力。创新举措、完善服务,通过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鼓励灵活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着力解决受疫情影响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大供给力度,完善公共服务

近日,在伊水游园内,儿童在亲水步道上嬉戏,成人在“乐道”上跑步,十分热闹。

近年,我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标准和“大游园提升城市形象、小游园方便群众生活”的要求,将小游园建设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中心城区已累计建成小游园272处,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建44处。与此同时,我市还完成了360公里“乐道”建设。这些色彩明快的“乐道”把洛阳老街老巷老建筑、好山好水好风光、游园小区大公园串联起来,把人文遗址、运动场地、城市书房等各类生态人文资源连接起来,方便了绿色出行、激活了乡愁记忆、倡导了健康生活,折射出副中心城市“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高质量建设游园“乐道”,是我市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满足群众获得感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为本,实现均等化、普惠化的城市公共服务内涵。面对经济运行压力,市委、市政府确保公共服务和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通过加大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投入,优化公共服务结构,发挥公共服务在维持社会和谐中的“减震器”作用,为广大市民营造出安全、稳定、舒适的社会环境。

改善民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市将继续围绕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以办好民生实事为抓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紧推进城市书房、“乐养居”、公办幼儿园等建设任务;加快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中医骨伤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第二儿童医院、豫西公共卫生中心、伊滨医院、中医院伊滨医院等项目建设,加快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兜底保障,实现“弱有所扶”

“以前只能在家‘坐井观天’,如今能到外面透透气,心里敞亮多啦!”近日,看到久违的蓝天白云,涧西区祥和院居民赵女士笑逐颜开。因为肢体残疾,虽然住在一楼,但她被台阶所困,外出极为不便。前不久,当地为赵女士家免费实施了无障碍改造,助她走出家门。

精准谋划,按期动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这项延续多年的民心工程,惠及数万个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仅今年上半年就改造了5601户。此外,我市今年还对1073名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开展康复救助,将545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完成全市1200户城镇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工作,提升城乡低保人群补助水平……

让救助更有温度,实现“弱有所扶”是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的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为做好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我市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带着真诚、质朴的民生情怀,倾听百姓诉求,制定精准措施,让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

扶残助困,需要持之以恒。我市将高度关注低收入群体,着力抓好社会保障和救助,确保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加大对无供养老人、孤儿、残疾人、重病患者等困难群体的排查力度,早发现、早帮扶。同时,按照中央、省委部署要求,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腾出更多资金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纾难解困,让广大群众感受到发展的温度、幸福的质感。

本报记者 孟山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