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版:洛阳·综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

虎头寺石窟:
一壁刻“千佛” 题记有“乾坤”


“千佛”崖壁
扫二维码,跟随记者镜头探访虎头寺石窟

宜阳的洛河川地区,自古就是洛阳城西侧的交通要道,这里官民客商往来穿梭,是开凿石窟宣扬佛法的理想之处。也许正因如此,北魏时期当地百姓在这里开凿了一座石窟寺,因其处在一座形如虎头的山中,后人称之为虎头寺石窟。昨日,我们前往该石窟进行探访。

崖壁上,有774个“千佛”小像龛

虎头山坐落在宜阳县锦屏镇苗村南边,山脚下矗立着“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我们沿着水泥路向上走,不一会儿便来到虎头寺石窟。只见石窟依山势而凿,从东北向西南呈弧形分布,全长20余米,由一个洞窟和一面摩崖造像组成。

石窟入口处有2通石碑,其中一通碑额上刻蟠龙,中间凿有小龛,龛内刻有一佛、两弟子、两菩萨,碑身残存着十几个模糊不清的刻字;另一通碑风雨侵蚀严重,已找不到刻字痕迹。

沿着石阶进入西北面的洞窟,石壁上刻有释迦、阿难、迦叶、菩萨、力士像7尊,其中大部分佛像的原佛首已损毁,现佛首为近代重修。

洞窟以南,有一高约10米、形如屋檐的石崖,崖壁上刻有大大小小的造像、浮雕等近千尊,并保留着朱红色的原始涂色,十分壮观。

崖壁中心位置,刻有一个释迦像龛,像龛下有一段题记。“千佛”题材的小像龛共有774个,每个造像高约12厘米,宽约8厘米,排列整齐,气势磅礴。

造像旁的刻字,是当时佛教发展情况的重要实证

这774尊小像龛造像形态敦厚,服饰均为汉式袍带装,其中大部分像龛旁刻有人名。

“这都是供养人像龛,旁边刻的名字是供养人的姓名,也就是当时的出资者。”同行的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沈保宗介绍,在一般情况下,大型的造像往往由一个贵族家庭或义邑(北魏时期民间佛教团体的称呼)出资完成,凡出资者会留下一尊供养人像龛造像,像龛旁刻有姓名。

“那些只有造像没有姓名的供养人像龛,应该是提前留的,方便后续再有出资者时添刻名字。” 沈保宗说,这些供养人像龛保留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是北魏时期佛教发展情况的重要实证。比如,供养人像龛旁的姓名多有“邑主”“邑子”“维那”等前缀,这是北魏时期存在“义邑”这种民间佛教组织的实物例证。邑主作为首领, 领导着骨干维那和一般成员邑子共同出资,请匠人开凿石窟。

释迦像龛下的题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释迦像龛下的题记是研究虎头寺石窟的关键所在。”沈保宗介绍,该摩崖题记宽44厘米, 高20厘米,正中是双手托举摩尼珠的地鬼,地鬼左右为供养人像龛,供养人像龛左右分别为题记正文和邑子姓名。

在题记后半段有一句较为清晰的刻字,写着“大魏正光□年七月十五日□”,耐人寻味。沈保宗说,“正光”是北魏孝明帝的第三个年号。

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贺玉萍认为,这句话应为“大魏正光元年七月十五日讫”。“其中的‘讫’字非常重要,这说明刻字时间不是石窟开凿的时间,而是石窟修成的时间。”贺玉萍说,石窟应开凿于更早的北魏孝明帝“神龟”或 “熙平”年间。

贺玉萍说,题记的末尾还刻有“名匠孟僧密”5个字,这种明确刻有工匠姓名的情况,在洛阳地区诸多北魏石窟中,仅此一例。

“题记以魏碑书法为基础,同时兼有行楷的特点,字体大小不一,笔画走势洒脱,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价值。”贺玉萍说。

虎头寺石窟文保员马彦国说,近年,有关部门在造像外加装了护栏,还将通往虎头寺石窟的道路进行了硬化。随着周边环境的改善,慕名而来的游客日益增多。

本报记者 刘嘉仪 实习生 尚渊椋 通讯员 宋会杰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