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1月15日 星期
军旅岁月
我写《铁军》
□王胜文

我做梦也没想到,一入伍就来到了“铁军”这支英雄部队的“强渡乌江模范连”。红军连队的血脉,滋养我由基层连队步入“铁军”师团政治机关。

长期的军旅生涯,使我每当想起“铁军师”那史诗般的革命画卷,就感到无比自豪。该部队编制序列中的两个红军团,一个是我党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一个是中央红军尖刀上的刀锋,秋收起义留下的火种“红二团”。前者率先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第一枪,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一交响乐中奏出了武装斗争的“第一音符”;后者在江西永新县境内的一个叫三湾的村子,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三湾改编”,第一个把“支部建在连上”,开了“党指挥枪”的先河。她历经大小战斗3000场,穿过枪林弹雨,踏遍祖国大半河山,历史悠久,功勋卓著,并造就5位开国元帅、15位著名军事家、7位大将、21位上将、55位中将、146位少将。我深感,“铁军”的历史就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基因库”,一部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浩然长卷”,一个“将军的摇篮”。但是,这样一支钢铁雄师,居然没有一本自己的书,一股为“铁军”著书的激情在我胸中燃烧。

当年,我把撰写《铁军》一书的想法向老师长张万年上将报告,老首长非常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支武装应该有本书!”迟浩田上将则为我题写了书名。接着,我便开始沿着“铁军”部队当年行军作战“路线图”,去肇庆、走四平、上井冈、下海南、到延安,走上泸定桥,走进刘老庄,拜谒娄山关,查战史、找战例、觅文物、阅文献,凭吊了14个昔日的战场,造访了曾经在“铁军师”战斗、工作过的12位老将军和6位老红军。特别是又到江西永新县三湾镇,参观了毛主席在铁军师“英勇红一连”亲自发展6名党员的小木屋,踏访了朱总司令在铁军师与“英雄红一连”战士一起挑粮的羊肠小道,见到了革命先辈的遗墨,以及原始电文、战役详报等“红色家底”。

从“铁军”的历史背景、历史使命、思想传承中我发现,“铁军”几十年的战火洗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培育和形成了自己的集体精神和独特风格,那就是: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坚定不移跟党走,时刻听从党召唤的铁的信念;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军民一致,官兵一致,彼此之间始终保持牢不可破的战斗友谊和鱼水深情的铁的团结;头颅如铁,不惜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为人民的利益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洒尽最后一滴血的铁的意志;雷厉风行,敢打必胜,所向无敌,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拖不垮、打不烂的铁的作风。而这“五铁精神”,既是“独特风格”,又不失为“普遍经验”,对军人、对民族都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我尽可能用文学的品质烘托军史的价值,去引发读者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谐振。泸定桥上,对岸的敌人得意忘形地狂叫着:“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啦。”“铁军”官兵则怒吼道:“老子不要你的枪,要你的桥!”夹金山下,善良的老百姓真诚地劝他们“不要走这条路”,而“铁军”官兵豪情满怀地说:“我们会以内心的革命烈焰去战胜雪山的严寒,用手中的木棍去捅开雪山的神秘。”

撰写“铁军师”的历史,如果只重视成功的经验,而忽略失败的教训,让读者看到的只能是“半个战场”。由此,我在撰写《铁军》一书时,始终坚持忠于历史,还原历史。如追述海南之战时,既讲“铁军师”创造木船打败军舰的辉煌战绩,又毫不回避地讲述配属分队急于渡江、提前起航导致损失的教训,让读者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去研究“整个战场”。

感谢“铁军”,感谢时代,感谢与我撰写《铁军》息息相关的所有人……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