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洛阳博物馆,“戎·融——徐阳墓地考古发现成果展”拉开帷幕,来自“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伊川徐阳墓地的出土文物首次集中亮相,现场玉器、铜器、骨器、陶器琳琅满目,共同讲述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文化融合的故事。
精选160件(组)文物,展示丰硕考古成果
本次展览展出的文物共计160件(组),由洛阳博物馆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精选,是徐阳墓地丰硕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
徐阳墓地位于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2013年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以徐阳村为中心的相关区域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通过勘探,考古工作者惊喜地发现了2600多年前的陆浑戎墓葬群,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戎人遗存。
现场布展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分为“发现篇”“考证篇”“融合篇”3个部分,系统讲述了2600多年前陆浑戎迁入伊川并与中原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特点。
既有典型戎人器物,又有编钟等中原礼器
从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入中原到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戎,陆浑戎在伊川立国113年。在这百余年的时光里,陆浑戎在天子脚下讨生活,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求生存,参加过著名的“殽之战”,也曾经被楚国讨伐,还成就了楚庄王的“问鼎中原”。
百余年间,这个来自西北的游牧民族在保留自身习俗的同时,不断向中原先进文化看齐,主动融入华夏文明。您看,出土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典型戎人器物:铜鍑(fù)、鎏金铜牌饰、金耳环
从各地考古发现来看,带耳陶罐、青铜短刀剑、青铜动物纹牌饰、小件金银饰品等,是戎人墓葬中比较典型的随葬品。这些物品在徐阳墓地中均有发现。
▲铜鍑
在本次展览的文物中,有一件小巧的铜鍑,出自徐阳墓地西区,高和宽均约5厘米,看上去像个带耳朵的“小酒盅”。实际上,它的器型属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特有”。较大的鍑,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炊具。而在某些时候,它还是重要的礼器,用于祭祀、丧葬礼仪活动,和中原地区西周时期的铜鼎意义差不多。
▲鎏金铜牌饰、金耳环
“游牧民族好金,中原尚玉。”展厅内,一对亮闪闪的金耳环和一件鎏金铜牌饰颇为惹眼,精巧的工艺和带有异域特色的风格,透出浓浓的游牧民族气息。记者凑近了看,鎏金铜牌饰的器型似虎又似豹。它究竟是啥?您也可以到现场给出自己的判断。
中原器物:编钟、石磬、“五鼎四簋(guǐ)”礼器组合
“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语提到,徐阳墓地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迁徙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重要资料,其所表现出的文化融合与嬗变,是中原华夏文明的先进性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
▲编钟、石磬
文化融合表现在哪儿?徐阳墓地西区编号为M2的大型墓葬出土的一套青铜编钟和一套石质编磬就是“代言人”。这套青铜编钟共计12件,其中镈钟3件、钮钟9件;石磬共计9件。考古人员介绍,从风格上看,它们与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反映出陆浑戎上层贵族对于华夏礼乐文化的尊崇。但从实用性上看,钟磬配套数量不甚完备,而且未发现锉磨等校正、调音痕迹,演奏功能或有所欠缺,说明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性。
▲“五鼎四簋”礼器组合
与同时期中原贵族墓葬的鼎簋组合有所不同,这里的五个鼎不是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的列鼎,而是不同风格的鼎拼凑出来的。考古人员介绍,这一方面表明陆浑戎遵从周礼,使用了卿大夫级别的五鼎,符合其“陆浑子”的“子爵小诸侯”身份;另一方面也表明,陆浑戎国力有限,尚未完全理解也不能完全展示中原礼乐文化的精髓。
徐阳墓地发现的车马坑,也直接反映了陆浑戎上层贵族在丧葬习俗方面“中原化”。展览现场有不少马车上的青铜配件,您可以实地看一看,猜猜它们的用途。
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有空去去看看吧!相信大家通过一件件精美文物,可以触摸一个游牧民族隐秘而又跌宕起伏的历史。
记者 智慧 通讯员 胡寅 /文
记者 张怡熙/图
▶▶ 相关链接
陆浑戎迁入伊川时间轴
●公元前638年:从西北迁居洛阳伊川
●公元前627年:参与殽之战,配合晋军全歼秦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讨伐陆浑戎,“问鼎中原”
●公元前559年:向地之盟戎子驹支不屈于晋
●公元前533年:追随晋军伐颍
●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