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分别有涧水和谷水两个条目,但在注文中明确表述:“谷水又东,涧水注之……自下通谓涧水,为谷水之兼称焉。”涧水、谷水,实际就是一条河,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涧河。
一 豫西名镇观音堂
《水经注》说:“今谷水出千崤东马头山谷阳谷,东北流,历黾池川。”在有些典籍中,介绍涧河发源于三门峡市渑池县。其实马头山所处位置,就在渑池和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交界处,古今县治疆界虽有差异,但马头山是涧河之源是无疑的。
马头山在陕州区观音堂镇东北约3公里处。大多资料介绍涧河,称其“发源于陕县观音堂”,涧河探源,观音堂镇是个重要的坐标。
观音堂镇是我国东西交通大动脉的一个重要节点。古代的崤函古道、丝绸之路,现在的陇海铁路、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和郑西高铁,都从这里经过。
观音堂镇西2公里,就是大诗人杜甫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的石壕村,再往西不远处,有一段崤函古道遗址,可以清晰看到车轮长期碾轧形成的深深车辙,现在已作为丝绸之路的项目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虽然扼守古道、位居要冲,有无数的商贾旅人或兵车战马曾从这里经过,但观音堂真正的繁荣还是缘于现代交通。1916年,陇海铁路修建至观音堂,但由于往西的地段山高谷深,隧道和桥梁工程浩大,旷日持久,迟迟不能通车,当时的观音堂就成了陇海铁路的终点站和客、货集散之地。随着外来人员激增,旅馆、车马店、饭铺餐馆等各类服务业应运而生,街道上店铺密集,人流熙攘,这个崤山岭上古老的村落,终于成了遐迩闻名的豫西名镇。
如今的观音堂镇高楼林立、街道宽阔,一派现代化城镇气象。一列列、一辆辆从镇区飞驰而过的高速列车和大小汽车,更显示出这座通衢上的古镇的优势和活力。
二 青草如茵马头山
出观音堂镇,往东北遥望马头山,那山势确如一个巨大的马头。马头山海拔只有880多米,上山的路并不陡峭,山顶上,地势更觉平缓。走到山顶西端,一大片翠色扑面而来。这是一处七八十亩、微微凹陷的盆地。盆地里一片碧绿,青草如茵,沼泽遍布,还有此起彼伏的蛙声。
那一刻,我们如踏入一方童话般的地域,我从心底产生惊讶、震撼和喜悦。是的,这就是涧河的源头,涧河的源头就应该是这样纯净、圣洁的样子。
《水经注》说,谷水出“马头山谷阳谷”。这个谷水之“谷”,是后来的简化字,原来的繁体字为“榖”。“榖阳榖”,前一个“榖”是指粟这类农作物,后一个“榖”是指山谷。中国的汉字从象形文字一路演化而来,其中蕴含很多历史信息。榖,在《说文解字》里属禾部,与庄稼有关。那么,远古的先民可能很早就在这块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的地方垦田种植,开始了从狩猎到农耕文明的转换和过渡。
可能是刚下过雨的缘故,旁边的山坡上有许多细小的水流渗出。陪同我们的马头山所在的阮坪村的村委会曹主任说,马头山地表土层下面都是大块的岩石层,雨水无法渗入,在地表积成许多细流和水洼,再汇聚成较大的溪流和水潭,潜渗地下,在山坡下面汇成泉水涌出。
马头山下的村子叫浪底村。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这就是最初的涧河了。
历史上的马头山上泉水迸涌,众溪成流,水量丰沛,到山下河中已是浪翻波扬。马头山的山坡上,原来还有大片的果园。如果用绿色理念开发利用,涧河源将是一处山清水秀、内涵丰富的景点。这里和洛阳之间,也将形成一条绝佳的文化生态旅游线路。而受惠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村民,还有涧河沿岸的城镇乡村和子孙后代。
三 古槐挺立涧河边
涧河一路向东南奔去,穿过310国道和陇海铁路,在七里村那棵著名的古槐树旁流过。民间传说“敬德勒马看古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大意是说唐代大将尉迟敬德率兵从此处经过,看到在涧河边洗衣的美貌女子,不禁走神发呆,竟被部下取笑,为掩饰尴尬,只好说是在看古槐。崤函古道,涧河岸边,勇武的马上将军、美丽的浣衣女子,这是多么美好的背景和场面啊!
古槐高20余米、树围8米,需6人合抱,主枝虽然稀疏但奇特苍劲,其中一根枯枝斜指蓝天,树冠依然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溢出勃勃生气。现在,古槐已被誉为当地八景之一,政府和村里的群众已竖牌立碑,严加保护了。
涧河就在古槐的南边,从一片小树林自西北蜿蜒而来,另一条自西而来的小溪在这里和它汇合。
回望千年前古道经过和涧河流过的地方,该是荆棘丛生、大树参天,满眼都是浓密的绿色。如今,只剩下这棵孤独的老槐树。它神秘而坚定地活着,挺立着,以顽强的绿色延续着生命,以自己的存在注释着沧桑历史。
古槐也许是古道和涧河最古老的有生命的见证者、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