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8月20日 星期
《七夕奇妙游》中白居易现身洛阳城,来听听他和洛阳的故事——
难舍东都情 定居洛河南

白园外景

“白大人住洛阳啊?”“是啊!”在备受网友追捧的河南卫视节目《七夕奇妙游》中,三位“唐小妹”在洛阳城中与白居易不期而遇,不少网友也因此得知白居易曾在洛阳生活。

实际上,白居易与洛阳的关系颇为密切。今天,记者特邀市隋唐史学会会长王恺为大家细细讲来——

思恋故乡:“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

白居易,祖籍太原,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于河南新郑。不过,他在诗词中,把洛阳视为故乡。

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曾把家从太原迁到下邽(guī)(今陕西渭南),其入朝为官后,儿子白锽(huáng)等又随他来到洛阳,在毓财里(今瀍河区新街北一带)置房安家。白锽在洛阳生儿育女,其长子白季庚就是白居易的父亲。白锽、白季庚虽长年在外地做官,但洛阳始终是他们不能忘怀的故乡,白居易也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洛阳情结。

从白居易的诗词、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对洛阳及亲人的记忆。例如,《祭乌江十五兄文》中有“况旧业东洛,先茔北邙”“居则同被而寝,出则连骑而行”“同参选于东都,俱署吏于西京”等语句。后来,白居易到杭州、苏州任刺史,依然思恋着故乡,写下“忽忆东都宅,春来事宛然”“岂合姑苏守,归休更待年”等诗句。

表露心迹:“老爱东都好寄身”

到了晚年,“叶落归根”的想法在白居易的脑海中越发强烈。他向一位老友表达心迹“老爱东都好寄身”,又写下《求分司东都寄牛相公十韵》,请当年的学生牛僧孺帮他落实分司洛阳之事。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53岁的白居易奉召返京。当年秋天,他回到洛阳,从一位姓田的人手里买下故散骑常侍杨凭在洛阳的履道坊宅园(在如今的安乐镇狮子桥村附近),因为钱不够,还用了两匹马抵偿。白居易在其《洛下卜居》诗序中说:“买履道宅价不足,因以两马偿之。”

不过,他后来又远赴杭州、苏州等地任职,直到公元829年,才终于得以在洛阳久居。在《归履道宅》中,他写道:“驿吏引藤舆,家童开竹扉。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眼下有衣食,耳边无是非。不论贫与富,饮水亦应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临终之言:“不归下邽,葬于香山”

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名叫白莲庄。他对洛阳宅邸的喜爱,从《池上篇》就能看出:“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白须飘然”“灵鹤怪石,紫菱白莲。皆吾所好,尽在吾前”“优哉游哉,吾将终老乎其间”。

“看雪寻花玩风月,洛阳城里七年闲。”白居易畅游洛阳及周边山水名胜之地,写下近千首诗作。他对龙门山色尤为喜爱,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捐资六七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留下千古名句:“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晚年的白居易,“兼济天下”之志不减。公元844年,他出资请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于行船,免去了行船之人每到此处要下水拉船之苦。两年后,白居易在洛阳去世。临终前,他告诉家人:“不归下邽,葬于香山(即龙门东山)。”其墓葬所在地,便是如今的白园。

本报记者 智慧 见习记者 梁笑宇 实习生 李玉冰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