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址发过来,我安排发货”“我们这儿交通方便,随时可实地看树”“三年、五年的都有,任你选择”……日前,在偃师区邙岭镇省庄村的一片黄杨地里,负责人王兴国一边组织人员挖树,一边回复来自各个网络平台的客户咨询。
34岁的王兴国自称“树二代”:“邙岭土地贫瘠又缺水,种庄稼收成差,从我记事起家里就种黄杨。”在儿时的他看来,父辈们种植黄杨是无奈之举,“一年忙到头,守着几亩地等买家上门,投入大、收益低”。因此,长大后的王兴国选择了离开,到沿海地区寻找更好的未来。
顺利进入合资企业的王兴国,从未忘记家乡的黄杨。随着一系列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相继落地,他决定返回家乡。2015年,带着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王兴国回到省庄村创办了偃师万绿苗木场。他的思路非常清晰:先小规模种植,摸清门道、掌握市场规律;同时借助日渐成熟的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业化发展。
第一年20亩,第二年50亩,第三年100亩……王兴国稳扎稳打,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到今年,他已通过土地流转建设了超过260亩、植株达140万棵的黄杨种植基地,年销售额可达百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种植户”。
传统的黄杨种植业,在王兴国手中“玩”出了新花样——拍视频、做直播,黄杨销售不再“守株待客”,而是通过各类网络平台精准吸引客户;无人机喷洒替代人工打药,省时高效的同时,也有力推进了病虫害绿色防控;与有关部门、黄杨种植户联合探索延长产业链、抱团发展,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看到王兴国的成绩,越来越多的“树二代”陆续返回家乡。2016年返乡的底栋杰,如今种植黄杨面积已有200多亩;2017年返乡的王盼辉,目前种植面积达150亩;还有2018年返乡的晁鹏飞、王志成,种植面积也将近百亩……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黄杨接力棒”,正带领传统种植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秋风徐来,又到了栽植树苗的好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纷纷向邙岭镇飞来。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这里将以杨庄、省庄、兰庄、东蔡庄、西蔡庄等村庄为重点,建设黄杨花木精品园艺产业示范区,着力发展造型黄杨、盆景黄杨,调整优化花卉苗木种植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进一步擦亮“中国黄杨之乡”名片。
“发展环境越来越好,我计划到2025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以上。”王兴国说,这是他给自己制定的“十四五规划”,他相信,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智慧 见习记者 梁笑宇 通讯员 赵夏雨 王祝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