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除根”一词,用在“茅草”这种植物身上,是无论如何不适宜的。
它的根系密如罗网,在土层深处盘根错节,形成手拉手、肩并肩的“万里长城”之势。它柔韧如蒲苇,坚定如磐石。有时候,锄头与它对阵,也只会嘭嘭地乱跳,望而却步。
好不容易清除干净了,过不了几日,回头一看,哎呀,它又不知从遗漏的哪根小须子之上,沾土重生,卷土重来。
或许,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原始的灵感,就是来自于此吧?
茅草,有的地方叫万根草、茅根草。在我的家乡,孩子们喊它“茅芽根儿”。它的根,与竹子的根相似,极具穿透力,蚯蚓似的四处蜿蜒。
茅草的根从泥土里挖出后,退去一层柔纱似的灰白包衣,放在水盆里反复搓洗,草根的本真就会呈现在手心里。那种奶白色的根,柔软纤细,像大自然特意锻打的银条。
茅芽根儿,是家乡孩子们舌尖上的一爱。他们反复咀嚼,吮吸它的汁液。往往是咀嚼了一大堆白色渣子,才得到那么一丁点儿的甜。那种极少的甜,是浅淡的,犹如在烟熏火燎的生活中提纯的一点诗意,得之不易,弥足珍贵。
因此,茅芽根儿的甜,自然不能与甘蔗丰饶的甜相提并论了。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只要有那点儿甜,就是微醺的,就是美滋滋的。
茅芽根儿是野生的,是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每一个孩子,在原野上遇见它,只要肯低下头弯下腰,卖力地去挖掘,就可以得到它的奖赏。
在读小学的几年里,每到春天,校园里往往会出现喝茅芽根儿水的壮观场面。
把茅芽根儿洗净了,折成段,放在大铁锅里,添上清水,“咕嘟嘟”地慢慢熬制,直到清水泛起淡淡的黄、飘出淡淡的甜为止。
把熬成的水,分盛在木桶或铁桶里,一字儿排开。孩子们排着长长的队,一人一碗,轮番地喝,直喝到肚圆,直喝到打嗝。据大人们说,这水是用来预防脑膜炎的。
那时候,只知道听老师的话,认真地喝水、认真地长大,从来没有想过或问过:那水,是谁熬的;那水,是谁送的。而今想来,熬水与送水的人,无非就是那些呵护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人。
那些曾经为孩子们忙碌的大人,也都有了一大把年纪了,如今还好吗?光阴飞逝,当年喝茅芽根儿水的孩子们,都已经长成大人了。
又是一年春来到,家乡的原野上,茅芽根儿又生机勃发了吗?家乡的孩子又开始咀嚼茅芽根儿了吗?他们喝到茅芽根儿熬制的水了吗?熬水的、送水的,应该是我们这一辈的大人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