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从古至今皆被视为珍品,受到了历代文人骚客的追捧,诞生了无数吟咏牡丹的不朽名篇。如今,当我们观赏洛阳牡丹时,不仅被其婀娜多姿的美态所吸引,更因其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流连忘返。一起感受下翰墨文韵中的牡丹花香吧。
《洛阳牡丹记》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
《洛阳牡丹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牡丹的专著。北宋时期,洛阳作为西京,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欣赏牡丹成为不少生活在此的文人、官员的爱好。欧阳修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及第,翌年三月赴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进入钱惟演的幕府。据文献记载,钱氏喜爱牡丹,曾有意为牡丹名品编写花谱。欧阳修看到钱氏搜集得来的牡丹品种名目,在其启迪下撰写下了这篇《洛阳牡丹记》。
《洛阳牡丹记》分为《花品序》《花释名》及《风俗记》三篇。其中,《花品序》记录了24种最负盛名的洛阳牡丹,欧阳修为其排列以重瓣黄花的姚黄为首,重瓣红花的魏花次之,是彼时文人的普遍看法。北宋文学家钱惟演曾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这里花王、花后具有强烈的比附意义。在宋代,黄色是帝王的专属颜色,皇后则多用紫色作为饰色。欧阳修首先介绍了姚黄、魏紫,无疑受到了当时政治文化的影响。《花释名》篇解释了24个品种的名称来源,并追述了牡丹的栽培历史。《风俗记》篇描述了洛阳关于牡丹的风俗和传说,详述了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及医花等培育牡丹的方法与技术。
作为官员,欧阳修不仅以文人的视角,浪漫地描述了彼时洛阳人对牡丹的痴迷与珍惜,更以“专家”的身份详细阐述了牡丹的栽种方法,在有关牡丹的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无愧其“牡丹花下客”的自称。
唐诗宋词
世人独爱牡丹花,花开时节动京城
《海山记》中记载了隋炀帝将全国各地的牡丹都收集于皇家禁苑洛阳西苑的故事。到了唐代,牡丹开始以观赏花卉形式进入公众的视野,且由于武则天的喜爱和重视,观赏牡丹之风更盛,诞生了不少经典之作。
唐代诗人舒元舆在《牡丹赋》的序中写道:“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寖盛。”由此可见,当时,花开时节举国上下、不分早晚一同游赏牡丹的盛景。白居易在《买花》一诗中描写了洛阳观花、买花的场面,其中“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可见唐代洛阳城中的人对牡丹的挚爱之情;“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句,更是将牡丹价值之高展现得淋漓尽致,足见唐人对牡丹的痴狂。
到了宋代,文人赏玩牡丹活动更加频繁。邵雍的《洛阳春吟》“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正是宋代洛阳人狂爱牡丹的真实写照。此外,宋代常为赏牡丹举行诗会,名人雅士齐聚一堂,诞生了大量吟咏牡丹的佳作。晏殊在《进两制三馆牡丹歌诗状》中写道:“臣准传宣札子,奉圣旨,令两制三馆赋后苑诸殿亭牡丹歌。诗者化合天人……乃诏儒臣各摛(chī)华藻,匪太平之特异,岂荣遇之及兹……其两制并侍讲学士、龙图阁待制,自章得象已下十三人。三馆秘阁自康孝基已下二十七人,歌诗共一百四十首。谨随状进以闻。”文中所述,此次赏花诗会到场人数有限,便得诗140首,可见彼时文人相聚、歌咏牡丹之风极盛。
《洛神赋图》
美术作品中第一次出现洛阳牡丹
《洛神赋图》为东晋顾恺之的画作,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现已失传。如今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洛神赋图》以人物为主体,围绕人物所展开的故事情节进行场景分割,使整幅画完整有序。作为将文学作品转化为绘画作品的典范,《洛神赋图》体现了顾恺之的“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间互相影响。画卷中珍禽异兽形象穿插在山川、树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间,营造出奇异的幻觉境界和优美抒情的浪漫情怀。
其中,绽放于洛水之畔的那株牡丹格外引人注目,营造了一种特别的含蓄美感。这里洛阳牡丹第一次出现在美术作品中。在中国牡丹博物馆中,还有一件有关《洛神赋图》的数字展品,随着画卷的展开,洛阳牡丹慢慢绽放,在洛河畔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阵迷人的花香正扑面而来。
洛报融媒记者 梁笑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