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2年5月20日 星期

轘辕关:
扼守洛阳东南门户 见证客家先民南迁



轘辕关是东汉末年,朝廷为抵御黄巾军进兵、捍卫都城洛阳所设的“洛阳八关”之一,扼守洛阳东南门户,位于今偃师市府店镇境内轘辕山上,是客家先民南迁的一条主要通道。

从地形图上看,轘辕山位于汉魏洛阳故城东南,轘辕山向西接万安山,横亘在洛阳南部。轘辕山接中岳嵩山余脉,绵延向北直指黄河南岸,与北邙相接。由此,形成了洛阳东以嵩岳、轘辕为障,南以万安山为屏,西扼函谷要塞,北临黄河的四塞险固的京都防御体系。

“轘辕”,意指形势险要的道路。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如此,便不难想象轘辕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形势。

史料记载,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到中岳嵩山祭天,令人开凿了一条弯多坡陡的轘辕道。最初窄而陡的通关之道,尽管非常险恶,但也给扼守关隘带来了不少便利。八关之中,轘辕关尤为险要,设在轘辕山上,其势陡峻,山道盘旋,将去复还,谓之“十八盘”。

在东汉设关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军事要地,后来的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也都在轘辕关布防。其中,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等起兵反晋,过轘辕关进逼洛阳。此后西晋政权灭亡,大批士族、百姓自轘辕关逃出,迁徙南方,成为客家人及闽南人的祖先。

放眼关外向南的山路,试想当年南下的客家先民离开京都,奔向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既依依不舍,又被逼无奈。宋代诗人梅尧臣写有《轘辕道》一诗,其中两句这样写道:“古壁挂青苍,天风起萧瑟。洛城西首时,望望平烟密。”既描述出了关隘古道的险峻,又可感受到别离家园的忧伤。

今存轘辕关建筑遗址(如图),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用石灰岩垒砌,正中是弧形关洞。过了轘辕关,踏上崎岖山路,随着渐行渐远的身影,有生之年,客家先民再也没有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

洛报融媒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杨小素 许飞飞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