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宜阳,东接伊川,南连嵩县,白杨镇历史上贸易发达,商贾云集,春秋时期就是西通秦陇、东下吴越的秦楚要道节点之一。厚重的人文历史和建设发展实践赋予了白杨镇“坚韧、创新、开放、活力”的气质。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乘势扬帆,白杨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51”工作举措和宜阳县委“1345”总体工作思路,谋划实施了白杨镇“1531”发展举措,以“三变”改革和“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探索建立了一套土地流转托管经营的新模式,通过盘活各类资源、强化利益联结,全力打造万亩中草药名镇、蔬菜产业强镇两张亮丽名片。
破而后立 探索土地流转托管经营模式
托给谁?如何管?怎么经营?托管经营就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群众土地统一流转收回,由返乡创业乡贤作为土地托管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土地委托给托管方管理,托管方负责提供生产资料供应、耕种防收全程农机作业、烘干仓储及销售等全过程农业生产服务。
针对不同诉求,白杨镇在土地流转中有哪些实践?该镇的土地流转目前有3种方式。一是群众直接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向其支付土地租金,目前该模式已在西马村、东马村、四区村、五区村等村实施。二是群众将土地先期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双方约定好租金但暂不支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获得收益后,向群众支付土地租金,以及土地经营净收益的10%作为分红,该模式已在漫流村、香潭沟村等村实施。三是群众将土地以股权的形式流转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获得土地经营净收益的90%,合作社获得净收益的10%,目前该模式处于探索实施中。
通过运用土地流转托管经营新模式,白杨镇将群众、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及土地托管方三方利益联结在一起,为实施“三变”改革,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握大势 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集体经济增强的“多把锁”,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白杨镇确定四区村为“三变”改革示范村,在“三清两建”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指导该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回土地1700亩,发展规模经营,力促多方共赢。
四区村党支部抓住机遇,大胆先行先试。村集体通过统一流转土地,沟沟坎坎多出80亩,以每亩600元的价格转包给种植大户,村集体增加收入4.8万元;将流转的1200亩土地转包给种植大户,每亩溢价100元,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在经营上,村集体在剩余的500亩土地上种植红花,红花收获后,开展玉米套种柴胡,争取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
根据目前行情,除去地租及生产经营性支出,该村每亩地可收入1750元,保守估计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0万元,村集体总收入可达到56万元。此收入将投入到发展产业、给股民分红、表彰道德模范、开展临时救助、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事业中,书写民生答卷。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使群众收入稳步增加,更加热情地投入全村发展事业,村干部为民服务更有激情,全村人拧成一股绳,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
互惠共赢 凝聚乡贤智慧释放乡贤力量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核心,人才是关键。
在打造田园综合体中草药示范区过程中,南留村返乡创业青年苗武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白杨老家的赤子之心。他在白杨镇提供的“保姆式”服务下,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全镇现代化中草药发展的事业中,其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2150余亩,种植红花900亩、柴胡1250亩。红花盛花期和收获期,该合作社在全镇范围内用工400余人,使群众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创收。红花种植产业链上的田间日常管护、采摘、晾晒、加工、运输等环节更是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从而产生了更多就业新机会,村集体也从中抓住契机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一举实现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三方共赢。
目前,白杨镇中草药核心区流转土地3600余亩,带动其余各村打造200亩至300亩不等的特色产业示范片,万亩中草药名镇形象已跃然而出。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是值得赞美和学习的;白杨镇广大干群也立志做不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作为镇标的《白杨礼赞》雕塑,集中体现了当代白杨人的精气神。在党建引领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努力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白杨镇正源源不断地输出新动能。王艳杰 李超男 鲁博 吕海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