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2年6月24日 星期

架在银河上的桥
□周得京

开栏语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桥名天津者,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独一无二,独树一帜。

在中国古代桥梁建造史上,天津桥曾经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最早使用铁链连接船只架成的浮桥、最早使用龟背形桥基、留有我国有文字记载可考的最早的桥梁设计方案。天津桥从最初的浮桥,改建为石柱梁桥,发展到大型石拱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发展的缩影。

隋唐时东都洛阳是横贯亚欧大陆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天津桥是万里丝路第一桥。这里不仅是东都洛阳城内南北交通的咽喉,而且附近设有水旱码头,商业服务业生意兴隆,是东都洛阳城内最繁华的地区。每当拂晓时分,一轮明月垂挂天幕,天津桥上已是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天津晓月作为洛阳八景之一,名传千载。

天津桥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诗桥。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在此相会,唐代著名诗人十之八九来过洛阳,他们为天津桥写过无数赞美的诗篇,多少重大的历史事件曾在这里发生,多少优美动人的传说从这里传开。桥以诗名,诗以桥传,互为映辉,流传久远。

今起,本报开设《天津桥的故事》专栏,带您穿越历史,一起“回味”天津桥的多姿多彩。敬请关注。

 

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七月,杨广即皇帝位,是为炀帝。他根据当时的国内形势,果断决定迁都洛阳。这不仅因为“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而且便于防御徙居在河南的并州民户的反抗,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统治。

迁都洛阳是因袭汉魏洛阳故城还是重建新的都城,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隋炀帝带领一帮臣仆,亲自到洛阳实地考察。“初,隋炀帝登北邙观伊阙,顾曰:‘此龙门也,自古何为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然:‘其地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发,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此也。’”隋炀帝遂决定在东离汉魏洛阳故城十八里的地方,以伊阙龙门为坐标,建造一座“南直伊阙之口,北倚邙山之塞,东出瀍河之东,西逾涧水之西,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焉”的新都城。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丁未,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城。每月役丁200万人,发大江以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运到洛阳。这座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圆壁城、曜仪城和外郭城组成,周围六十九里三百二十步,“都内纵横各十街”,“凡一百三坊,三市居其中”的隋东都洛阳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全部建成。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皆举世所罕见。

“洛水贯都”,是隋唐东都洛阳城区别于夏都斟鄩、尸乡沟商都、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最显著的特点。“洛水贯都”,必须解决城内南北交通问题。随着东都洛阳城的全部建成,城内洛水上一座座浮桥也建起来。其中,最重要、最著名的浮桥非天津桥莫属。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它南望东都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北距皇城南门端门三百二十步(合今470.4米),是东都洛阳城内南北交通的咽喉。

天津桥初建时为大缆维舟、以铁锁钩连之的浮桥,南北夹路对起四楼,各高百余丈,为日月表胜象,远远望去,巍巍壮观。桥跨水长一百三十步(合今191.1米)。“洛水贯都”,洛水是天上银河的象征,这座架设在银河上的桥梁,自然是天汉津梁了,故名天津桥。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在《桥梁史话》中说,隋大业元年,在河南洛阳洛水上建造的天津桥,第一次出现了以铁链连接船只、架设浮桥的记载。这是天津桥在中国桥梁史上创造的一个第一。

 

诗词辉映

公子行(节选)

唐·刘希夷

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青云离披锦作霞。

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