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沟村的“鲜花经济”、卓安农场的“循环农业”、提升改造中的“魏坡·新序”……行走在孟津区朝阳镇,处处可感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劲脉动。
近年,朝阳镇围绕乡村振兴“151”工作举措,紧紧抓住产业发展这一根本命脉,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产销融合,把镇域生态、文化、田园、区位和后发优势转变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济优势,开创了乡村振兴新局面。
招引“一朵花”,真“香”!
“先切茎,留下短根,再嫁接,就能种出不同品种的牡丹鲜切花。”27日,在朝阳镇石沟村的千卉谷鲜切花基地,园艺师付爱玲正为村民示范牡丹砧木整理和花芽嫁接技术。
9月至10月是牡丹分株繁育的好时节。今年,石沟村利用“三清两建”,又流转了300亩集体土地,租给千卉谷鲜切花基地,将全部种植牡丹、芍药新品种,抢占鲜切花产业风口。
“过去,村民种地靠天收,一亩地收入也就是五六百元。”朝阳镇有关负责人说,石沟村地处邙山腹地,种植农作物产量不高,可气候特别适合牡丹、芍药生长。前几年,该村依托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流转400亩集体土地,招引乡贤返乡创业,建设了千卉谷鲜切花基地。
牡丹鲜切花有多“香”?付爱玲算了一笔账:今年基地销售收入达到550万元,扩大种植规模后产值将超过1500万元,直接带动劳动力就业130余人;村民除了每亩地有800元租金,在基地干活每天还能挣80元,一年能干10个月,可以说享受到的是“花样”增收。
目前,朝阳镇27个村全部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培育特色果蔬、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35家,其中龙头企业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6家、家庭农场240家。去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54万元,各个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
补齐产业链,真全!
“这枣真甜,咬着嘎嘣脆!”27日上午,位于朝阳镇闫凹村的卓安农场,高端冬枣进入成熟采摘期,吸引不少游客采摘品尝。随手摘一颗红中透白的冬枣放在口中,那淡淡的清香让人瞬间陶醉。
卓安农场地处孟扣路,在沿线多个采摘园中,主打的就是一个“全”字。
水果品种“全”。春节前后,大棚里的草莓红艳欲滴,春夏之际,大粒樱桃、袖珍西瓜、孟津梨接连上市,秋冬时节,又大又甜的冬枣抢鲜上市……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四季有鲜花,月月能采摘,天天尝鲜果,随时可休闲”。
产业链条“全”。1000余亩流转土地种植谷子,建设小米深加工厂,米糠喂养果树下散养的土鸡,养成的土鸡供应农家乐餐桌,还建设了百草园、五谷园,成为全市首批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可以说,这里是集采摘、生产、加工、培育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
“小米深加工厂是产业扶贫项目,由4个村集体入股,既为村集体增收,也能吸纳群众就业。”朝阳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以产业共建为抓手,朝阳镇围绕“优”字做文章,找准“优”势产业,培育“优”质产品,打造“优”良环境,积极盘活厂房、设备、土地等闲置资源,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谋划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农旅文旅等实体经济,推动农业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共奔致富路,真美!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挖掘文化特色。朝阳镇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策划实施南石山村“十三夜市”,聚集花海观光、儿童游乐、休闲夜游等多种新兴业态;提升改造魏家坡景区,丰富业态、完善设施、提升游客体验,融入乡村运营发展理念,挖掘乡村文化消费潜能。
坚持产业带动。朝阳镇推动农旅融合、产销融合,卓安农场、聚泉农业、静年华采摘园等果蔬产业连点成线、以点带面;闫凹村的草莓、北陈村的花椒猕猴桃、煤窑村的红樱桃、瓦店村的香菇……“一村一品”叫响了特色农业品牌,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朝阳镇围绕“新”字拓市场,延伸链条创“新”业,加快融合走“新”路,实现集体壮大、企业发展、群众增收,为乡村产业发展蓄势赋能。去年全镇农业企业年产值2.1亿元,带动就业1200人。
朝阳镇党委书记平迎旭表示,下一步,朝阳镇将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立足产业特色优势和市场前景需求,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乡村产业跨界互融、提档升级,让花田、果园的“好风景”变成群众致富的“好钱景”。
洛报融媒记者 郭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