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爱好者葛超是一名年轻人。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推广使用,“航拍西工”成为他时常练习的“作业”。
“前几年,从空中俯瞰西工,拉近镜头,就能看到众多小院子围墙林立,有很多断头路,密密麻麻像个迷宫。现在变了,围墙少了,道路宽了,空间大了,绿色多了!”葛超说。
常住人口37万、总面积56平方公里的西工区,拥有城市小区776个,其中一楼一院和两楼一院小区就有497个,占比64%。由于历史原因,各个楼院隶属不同的单位,其间用围墙间隔,林林总总的“迷宫”,就是这样形成的。
居高临下看到的“景观”只是视觉上缺少美感,身居其中的居民每天都体验着围墙藩篱带来的困扰。以“西工地”为例,改造前,92栋楼3511户的小区,被分割为26个庭院。与此同时,小区内围墙越来越多,私搭乱建越来越严重,物业管理越来越乱,道路越来越堵,公共空间越来越狭小。
“遇到上下班时间,小区内堵得电动车都得推着走,更别说开汽车了。”小区居民说。更让大家头疼的是,这么多年了,小区始终不能实现供暖。究其原因,竟是偌大一个小区找不到一块可以建设热力交换站的空地。
像“西工地”这样的沉疴,各老旧小区普遍存在。
“组团连片,整体改造,拆除围墙,释放空间,从根本上消除老旧小区顽疾!”立足于高位谋划,西工区按照“强弱搭配、以大带小、资源共享、建管结合”的原则,将537个老旧小区划分为30个片区,分批分步,综合实施“两拆三改一保留”。
“两拆”即拆围墙,拆违建;“三改”即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改善服务能力;“一保留”即保留历史保护建筑和标志性建筑,延续历史文化、建筑风貌和城市记忆。
拆围墙,拆违建,让“小院子”变成“大社区”,是组团连片改造的第一步。西工区在组团连片改造提升过程中,总计拆除围墙5000多米,拆除违建3万余平方米,67个小区实现通连和资源共享,利用腾退出来的空间,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基础条件。
随着拆墙腾地、见缝插绿,“西工地”片区的道路堵塞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小区建起200平方米的小游园、350平方米的小广场,还建起了城市书房和健身广场,热力交换站的建设难题也迎刃而解。曾经一墙之隔、互不往来的小区居民,在拆除围墙、共建共享的模式下,实现了“抱团取暖”。
行署路片区,是组团连片改造提升的又一成功范例。该片区东起王城大道快速路、西至涧河桥、北起凯旋路、南至九都路,包含25个老旧小区及行署路上的农贸市场,涉及109栋住宅楼近4500户群众。改造中,西工区对11个小区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拆除原先的围墙,完善服务设施,实现资源、空间共建共享,形成各小区连通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行署路片区深化“三改”,对水、电、气、暖、路、通信、照明、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进行一体化改造,增建绿园、绿廊、绿地,配建图书室、活动室、小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完善医疗、养老、托幼、教育、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实现小区生态环境、居住条件大幅提升,形成功能完备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改造后的行署路片区,面貌焕然一新。走进小区,郁郁葱葱的社区花园,新铺设的柏油路面、健康步道,新改造的生态停车场,新建的凉亭、充电桩等设施井然有序。一张小石桌、一把木座椅、一副秋千架,拐角处的几丛绿植微景观,都体现着大处着眼规划、小处雕琢细节的用心,带给社区居民满满的幸福感。
“未来,我们还将统一引入物业公司管理,并与现有的西工党建云平台、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等系统有机融合,打造‘资源兑换、组团引入’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新模式。”行署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梅珂说。
“围墙拆了,心里的墙也拆了,我们这些老街坊,觉得更亲了,更暖了!”小区花园凉亭下,几位聊天的老人笑呵呵地说。
“拆的是有形的围墙,也是我们观念上无形的围墙。解放思想,结合实际,创新思维,也是我们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贯穿始终的理念。”西工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孙小蕊 吴言/文 赵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