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
品品咱洛阳的茶文化

白玉研茶钵
鹤首银支架
金盏、银托

前段时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咱们洛阳,有不少跟茶有关的文物、遗迹,来跟着记者一起了解下吧!

1 历史:隋唐洛阳城内流行饮茶

烤茶饼、碾茶末、煮茶水……在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景区,沉浸式体验“品唐茶”,是不少游客喜爱的项目。在1300年前的隋唐洛阳城,这样的情景也是多数酒楼、茶肆的“标配”。

茶兴于唐。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综合论述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具和茶道原理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因此,唐代被看作我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隋唐洛阳城作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酒楼、茶肆星罗棋布,饮茶之风盛行。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的主要产茶区已遍及现在的豫、皖、陕、鄂等13省,茶叶产量非常大。“虽然饮茶习俗起源较早,但到了唐朝才真正成为一种社会风俗。”我市隋唐史专家王恺介绍,饮茶的流行,打破了饮酒之俗的垄断局面,成为隋唐时期河洛地区饮食习俗中的一大亮点。当时,好友间流行以茶助兴的雅聚,称“茶会” “茶宴”或“汤社”。

洛阳还有不少与茶有关的典故。唐代诗人卢仝(号玉川子),被后世尊称“茶仙”。他在洛阳居住时,收到友人寄来的新茶,遂作《七碗茶歌》。诗中描述,当饮到第七碗茶时,“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后来,茶便有了“清风使”的别称。

2 文物:金银茶具讲述唐代饮茶风尚

如今,不少年轻人喝茶,会选择加糖、加奶调味。不过,在唐代,人们最流行的方式是放盐,有时还可能放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调料熬成粥吃。因为,他们饮茶是将茶碾碎成粉煮开饮用,茶味较为苦涩,加各种调料进去能够提鲜增味。

唐代人饮茶时的炙茶、碾茶、煮水等多道复杂的工序,也在出土文物中得到了证明。

位于我市伊川县鸦岭镇的唐代齐国太夫人墓,曾于1991年出土21件金银器,轰动一时。这些金银器制作精细,纹饰华丽生动,堪称唐朝金银器中的精品,主要有提梁银罐、双鱼纹海棠花形金盏、双鱼纹鎏金银盏托、绶带纹银碗、绶带纹鎏金银盘、双鱼飞雁纹银浅盘、双凤衔绶纹银扁壶、长柄单流带盖银铛、提梁带盖银锅、鎏金镂空银笼、鹤首银支架、银箸等。

经学者考证,它们均为唐代的饮茶器具。其中,金盏与银托是饮茶工具,扣合在一起配套使用。提梁罐和银锅、银铛则是备水器和烹煮器。鹤首银支架、鎏金银笼、银箸是用来炙烤茶饼的,可在架上放上银笼或直接放上茶饼,架下放炭火,用银箸夹烤茶饼。绶带纹银碗可以代替茶碾、茶槽,用来把茶饼碾成茶粉。此外,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白玉研茶钵,由整块白玉削切打磨而成,造型简洁大方、功能实用,是唐代出土玉器中的精品。

“唐代中晚期,饮茶习俗在社会各个阶层中都十分兴盛,齐国太夫人生活在当时的东都洛阳,应当也热衷饮茶。”洛阳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墓的主人为唐代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之妻,身份显赫,其随葬的金银器、玉石器、宝石饰品等数量巨大,为研究晚唐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3 遗迹:3处万里茶道遗产点见证茶叶贸易繁荣

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我国的茶叶跨越国界,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目前,“万里茶道”已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位于我市的关林、潞泽会馆、山陕会馆是重要遗产点。

万里茶道是明末清初由山西、陕西商人开辟的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当时,茶叶在经历种植、采摘、加工后,在福建起运,经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境内经水路运输,入河南境后转为陆路,在洛阳停留后,向北越山西、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后出境。

洛阳作为当时水陆交通转运的中心地带,成为茶叶贸易的货物集散中心。途经这里的山西、陕西商人,为了方便休息、交流信息,修建了山陕会馆、潞泽会馆等场所,关林也成为他们祈求平安的祭祀场所。这些地方,烙印着万里茶道一个个商贸和文化交流的永恒瞬间,其所承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深厚内涵,值得您走近细细品味。 洛报融媒记者 智慧 通讯员 黄超

(本文配图由洛阳博物馆提供)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