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悦读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3年2月16日 星期
书林撷英
彰显中原人的性格与情怀

《最后一个舅舅》
作者:樊希安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文学之美,各有各的美,散文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散文作家,多且渊玄,允我绕过。在中国新文学以来的散文作家中,鲁迅奇瑰而深刻,周作人平淡而沉厚,朱自清诚挚而典雅,孙犁静正而简省,汪曾祺闲晏而节性。置于这样一个传统之中,我以为樊希安的散文伤怀而温暖,凡有相似生活经历的人,甚至并无相似生活经历的人,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必受感动。

河南温县人樊希安的散文集《最后一个舅舅》自有其结构,以人的亲疏关系分为四辑。中心是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亲戚,接着是乡亲,最后是故乡风物,不过这也是有人在其中的,遂为乡情。每一辑的作品,都浸透着恳切而浓厚的感情。最令人动容的,是关于父母的叙述。

伏案长思,我的眼前尽是真实的人、生动的人,充满了泥土和烟火气息的人,且是可敬可爱的人。

母亲白天耕田、执炊和洗衣,晚上纺线织布。不累是假的,累也要硬撑。凡穿戴和铺盖,全用母亲的家织布。祖孙三代,乃至儿媳,皆用母亲的家织布。家织布里是棉花,也是母亲的血汗和生命。在曾经的一个阶段,终岁也难吃上肉。过年了,父亲才去割肉。煮熟,捞出切开,放在碗里,母亲调好,然而父亲不舍得吃,母亲也不舍得吃,只凭自己的孩子狼吞虎咽。作家深情地说:“我从小到大历经多次煮肉,脑海里竟没有父母吃肉的记忆。”以小见大,父母的牺牲精神遂熠熠生辉。也许作家过去并不完全理解父母的艰辛,遂在以后反复喟叹,觉得自己尽孝不够。

母亲还特别慷慨,周济邻里从不犹豫,当送衣就送衣,当给饭就给饭。父亲是木匠,更是义人。当场长,碾麦子,会赤脚踏着日照返家,以免带回麦粒而受到怀疑。为乡民盖房,有一次在主家用餐,碗里有异物。父亲不抱怨、不发声,反之悄然倒掉了饭,是要防止主家尴尬。

三舅也是敢作敢为,且勇于担当。给母亲过了三年,三舅怕自己老了,再来走亲戚不容易,便提出要给外甥做主分了家产。作家在异地工作,说:“我远在东北,不要家里的一草一木。”三舅说:“不中,我当舅的得公平,谁不要也不中。”他担忧这个外甥若犯了错误,从单位下放了,老家竟无落脚之地,三舅说:“叫我咋对得起你死去的爹娘!”无意之中,历史发出了叹息。

这本书的思想意义颇大,以一家人、一村人及由一家人创业或嫁女而散居在方圆千万里的人的日子,彰显出中原人的性格、情怀、品质及价值观。他们劳苦、乐观、热爱生活,并追求生活的幸福。他们很质朴,更懂仁义,这正是一种儒家文化的大理。

(据《光明日报》 作者:朱鸿)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