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一生,对牡丹钟爱有加。她把家乡牡丹的优良品种移植东都西苑,为牡丹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她还爱吃牡丹饼,爱喝牡丹花茶。牡丹文化节期间来洛游玩,一赏国色天香的同时,不妨抽空尝一尝牡丹饼,品一品牡丹花茶,感受地地道道的洛阳味道。
牡丹饼出现在唐代,初采用新小麦粉及新鲜的牡丹花瓣和面做皮,以牡丹花蕊及时鲜果肉为馅,做成盛开的牡丹状,可以想象是何等鲜香诱人。唐代诗人杜牧在《月夜西苑会友人》诗中曾云:“素月牵下银河水,明烛布上玛瑙台。牡丹不随东君意,成饼只送美人怀。”成饼即牡丹饼。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病重,太子李治入侍,与武媚娘邂逅。李治常常把御厨给太宗做的牡丹饼悄悄拿给媚娘品尝,这牡丹饼让俩人撞出了火花。这就是杜牧在诗中说的“成饼只送美人怀”。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驾崩,李治继位,是为高宗。按照惯例,太宗昔日嫔妃全部要去感业寺当尼姑,武媚娘不得不与李治分别。感业寺中,武媚娘度日如年,花开时节,她便收集牡丹花瓣,加入大豆、枣肉等制作牡丹饼,以慰藉心灵。后高宗到感业寺进香,武媚娘被打发到后厨,不得与高宗相见。她急中生智,做了一个牡丹饼奉给皇上以传心意。果然,朝思暮想的两个人,就这样因牡丹饼续上了前缘。不久,武媚娘还宫,被立为皇后,高宗称天皇,她称天后。由是,唐代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牡丹成饼何人事,传情媚娘运复来。素饼本无覆天意,机缘才是人心阶。”
武则天取代李唐执政后,长期在洛阳上阳宫中号令天下,留下不少有关牡丹的佳话。牡丹花开时节,她常令御厨采集牡丹花瓣、花蕊制成精美的牡丹饼,除了自己品尝,还赐给重臣近侍。后来,这种甜点制作工艺传至民间,由洛阳至全国,由唐代至后代,甚至漂洋过海至日本。当代,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洛阳人重新发掘了唐代牡丹饼并让它完美复出,走入市场,使牡丹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除了牡丹饼,游洛阳还可以尝尝牡丹燕菜。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中的第一道菜,相传牡丹燕菜跟武则天也有关系。武则天居洛阳时,东关一块菜地里,长出一个几十斤的大萝卜,菜农认为是神奇之物,献给女皇武则天。御厨把它切成丝拌粉清蒸,配以鲜味汤汁,女皇吃后,甚感其味异常鲜美,大有燕窝风味,赐名“燕菜”。自此之后,王公大臣设宴,莫不备办此菜。后传入民间,不断改进,大家亦称其为“洛阳燕菜”。1973年,周总理来洛品尝过燕菜后,风趣地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开出牡丹花,看来可称“牡丹燕菜”了。从此,“洛阳燕菜”改称“牡丹燕菜”,誉满中外。
洛阳茶文化源远流长,牡丹入茶始于唐。隋唐时期有位医学家杨上善,十分重视牡丹的药用价值。相传武则天有一段时间郁郁寡欢,一病不起,杨上善用牡丹根皮熬制汤剂,辅以牡丹花茶,让武则天日常饮用。坚持服用后,武则天身体日益好转。后来杨上善系统总结了牡丹花茶的制法,创制了牡丹全花茶。武则天也将牡丹全花茶作为保健饮料坚持饮用。到了唐朝中后期,陆羽的《茶经》面世后,牡丹全花茶等也逐渐流传开来。如今来洛阳,四季都可以品到牡丹花茶,入口留香、沁人心脾。
历史更迭,芬芳传承。如今,国色天香不只开在田野里、香在花圃内,还开在宴席上、点心里、花茶里、油料里、画作上、瓷器上、丝绸上、剪纸上、文创上……更多国色天香的“芬芳”静待您来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