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花开洛阳 青春登场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3年4月12日 星期

武则天与牡丹
□郑贞富
女皇赏花图 聂剑帆 画

编者按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牡丹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历来是繁荣、吉祥、富贵的象征,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在跨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名人与牡丹的佳话,这些故事逐渐融入河洛文化,丰富着牡丹的美好意象,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愿望。今起,本报推出名人与牡丹系列文章,择取几位历史名人与牡丹的故事,带您一起品读牡丹穿越千年的芬芳。敬请关注。

 

在隋炀帝时期,牡丹入洛阳西苑,标志着中国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时期。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自唐则天以后,洛阳牡丹始盛。”牡丹之所以自此“始盛”,是因为她又一次获得了皇帝的赏识和礼遇。

01 女皇本名叫牡丹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家族,祖上是北魏贵族。隋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唐国公李渊到山西任职后,武士彟成为李渊的幕僚。

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武士彟丧偶。第二年,唐军攻克洛阳,武士彟娶隋朝贵族杨达之女杨氏。杨达的住宅在洛阳教义里。有一种说法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武则天出生于教义里。教义里的位置在洛龙区新村西,现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其母亲杨氏去世后,武则天曾在教义里建造太原寺纪念。

武则天本名叫什么?有多种说法。清朝张象山《乡村志异》卷二说:“人传武后本名多矣,皆讹传也。武后本名牡丹,牡丹别名媚娘也。故太宗赐其媚娘之雅名也。”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一月,唐太宗听说武牡丹有才貌,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名“武媚”。

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武氏侍候在侧,对太宗说:“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guō),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武氏之志。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才人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武氏再度入宫,不久,成为皇后。

02 汾河牡丹入洛阳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闰正月,唐高宗与武则天率满朝文武来到洛阳。当年十二月,大唐帝国正式迁都洛阳,称洛阳为东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武则天生性刚强,机智明敏,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八月,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次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开始临朝称制,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于神都,国号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下诏退位,唐中宗李显复辟,改神都为东都。

在此近五十年间,唐高宗、武则天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特别是对西苑进行了扩建。西苑广种花木,特别是引进了一批牡丹新品种,这在舒元舆《牡丹赋》的序中作了记述。舒元舆,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市)人,是唐文宗时的宰相,著名诗人。

《牡丹赋》的序说:“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寝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武则天皇后的家乡(其父亲的老家)西河,有很多僧、道居住的房屋,那里低洼的地方有牡丹,它的花特别杰出。武则天皇后感叹上林苑中缺少牡丹,便命人将这些牡丹移栽入上林苑。从此京城洛阳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

这里的西河,指今山西汾河一带。上苑,就是上林苑,即西苑、神都苑。

该序接着说,西河牡丹入上苑后,从宫中到官府衙署,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处处都广为栽植,多得像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大河流向大海的水,不知到何处停止。每到暮春时分,游览、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成为国都洛阳的一大盛事。

舒元舆是为牡丹作赋的第一人。后世将牡丹推为国色天香、花中之魁,此赋功不可没。此赋以拟人手法,频频采用排比句式,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从不同的时空、不同的角度,将牡丹的形色神韵摹写得淋漓尽致。

该赋先写牡丹集大自然之精华,具出类拔萃之美:“英之甚红,钟乎牡丹。拔类迈伦,国香欺兰。”再写牡丹从含苞到盛开的情景:“暮春气极,绿苞如珠”,“淑色披开,照曜(yào)酷烈。美肤腻体,万状皆绝”。接着,用拟人手法写牡丹的形和色,连用十八个排比句,如“向者如迎,背者如诀;坼者如语,含者如咽;俯者如愁,仰者如悦”,将牡丹写得情态万千、栩栩如生;继而连用十二个排比句,如“或带风如吟,或泣露如悲”,“或迎风拥砌,或照影临池”,将牡丹写成情切切、意绵绵的解语之花。

该赋还写了“公室侯家”和“九衢游人”观赏牡丹的盛况。最后连用八个排比句写牡丹艳压群芳:“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天桃敛迹,辕李惭出,踯躅宵溃,木兰潜逸,朱槿灰心,紫薇屈膝。”

03 牡丹仙子下凡来

洛阳牡丹繁盛于唐朝,与武则天对牡丹的推崇密不可分。比如,武则天一生不饮用南茶,只饮用牡丹花茶,她说南茶“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害斯大”。

关于武则天与牡丹,当代洛阳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陈耀文老师有一首《神都天香》的诗写道:“濯濯盛唐,伟哉女皇。穆穆圣心,泽被八荒。丝路绵延,运河通畅。神都御苑,亲植天香。湖光山色,花飞禽翔。朝野欣欣,祈福穰穰。岁岁花开,伊洛传芳。国花倩影,妙手显彰。巍巍中华,被泽无疆。”

宋代民族英雄李纲在《梁溪集》卷三中说:“洛阳牡丹,百卉之王。鹤白呈红,魏紫姚黄,嫣然国色,郁乎天香。”传说中有专司牡丹的牡丹仙子,传说牡丹仙子是洛神宓妃。陈耀文老师还写过一部《牡丹仙子研究》的专著,在这部书中,他利用古代文献,讲述了下面的故事。

洛水之神,孕育了最富贵的牡丹,牡丹之美就是宓妃之美。唐代诗人徐凝的《赏牡丹》诗云:“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诗人说,洛阳牡丹是宓妃亲自设计和创造的伟大作品,因为美丽香艳的牡丹,就是宓妃本人的化身。

牡丹仙子在武则天时代被玉帝第一次贬到人间,此传说流传很早。清代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曾做过洛阳县丞,他对这个古老传说作了演绎。武则天称帝之后,于寒冬下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背女皇旨意,先后绽放。天帝以百花仙子错乱阴阳,“呈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将百位花仙谪降凡尘,需遍历海外,遭险逢难,方可完劫。

牡丹仙子被贬后转世为女儿国国王阴识的女儿阴若花。女儿国处中土万里之外的孤岛之上,但这个孤悬海外的女儿国并非世外桃源,这里不断上演宫闱政变、手足相残的悲剧。阴若花生活的环境更是风刀霜剑、处处陷阱,经历了九死一生。

阴若花天生聪慧又勤奋好学,成为女儿国的博学鸿儒。阴若花结识了出海经商的中土人氏林之洋夫妇,并在其返航时,与他们一起离开了女儿国。到了大周神都洛阳后,恰逢武则天开科取女进士,她与林婉如、唐闺臣、枝兰音等才女一起中了试,列第十二名“女中魁”。后因女儿国国王在经历了次子之乱之后,日夜思念女儿阴若花,遂遣国舅赴洛阳劝若花重归故里。此时武则天才知其身世,钦封其为“文艳王”,阴若花也终归故里。她修成正果后,再次成仙。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