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楼上宋大姐白天捋柳芽,晚上送我四个柳芽包子。
包子雪白包裹绿色,清香里有隐约的苦。因皮薄馅多,入口满满的柳芽,非常过瘾。
柳芽,我小时候也曾吃过,老家人管它叫“柳絮菜”。它最通常的吃法是凉拌,热水焯一下去苦,用蒜泥、盐、香油简单一拌即可。还吃过“柳絮玉米蒸糕”,听名字是不是很美?玉米面和柳芽儿和在一起,上笼蒸,再切成块状糕。金黄的玉米面,夹着墨绿的柳叶儿,蘸了蒜泥香油吃,朴素天然。
我的一个同学是美食家,一年四季,河里游的、地上爬的、天上飞的,都能变成他的美味,春天掐野菜,夏天抓知了,秋天逮蚂蚱,冬天挖竹笋。
还记得二十年前,我们一起到乡下朋友家玩。主人家边上都是农田,下酒菜成了问题。正一筹莫展,同学往绿烟深处一指:那是柳树吧?走,捋柳叶儿去!那天中午,我们吃了柳芽儿全席:蒜泥柳叶儿,油炸柳条儿,柳芽儿炒鸡蛋,柳叶拌豆腐……
《后杞菊赋》里说:“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春天可吃的芽很多,枸杞尖、菊花苗、白蒿、香椿……
“家有一棵椿,吃饭不操心。”我在栾川吃过“油炸香椿”,一枝香椿裹了面糊、蛋清和盐,下油锅炸,吃起来表皮酥脆,内里翠绿香滑,我叫它“油炸一枝春”。据说狭义的春芽,便指“香椿的嫩芽”,可见其地位。
我私下觉得,茶也可以称为春芽,且是高级春芽。明前茶、雨前茶之所以珍贵,也是沾了春天的光。茶除了喝,也可以吃。古人说“吃茶吃茶”,那时的茶,的确是用来“吃”的。晒干,研碎,里面放盐、花生碎、芝麻等,听起来更像营养糊,如今只有客家人的擂茶还保留着这种特色。后来茶的吃法越来越简约,到如今就成了清水一泡,或一沏,叫“喝茶”,不再说“吃”。
早上看朋友圈,有人竟又“吃”起茶来,这次吃的是碧螺春芽炒鸡蛋。说是炒,其实是烙。居士六点起床,和着云雾,采碧螺春新芽,洗一洗,和鸡蛋糊搅在一起,烙成饼。紫砂壶再泡一壶碧螺春茶,清晨坐在茶山里,看云气蒸腾,草木蔚然,就着碧螺春茶,吃碧螺春饼,岂不是赛过活神仙?
龙井茶很香,有烟火气,也适合做菜。我有年去杭州,吃过龙井茶炒鸡蛋、龙井茶炒虾仁,也别有一番风味。龙井茶包子、碧螺春包子有没有?不知道。但既然可以做柳芽包子,这些应该也可以有。
这样想着,扭头看见前几天买的龙井和碧螺春新茶,便准备马上一试。又想起前几年,有了新茶,就把旧茶扔掉,真是可惜,不然稍微泡发一下,可以包多少茶香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