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梢黄,去瞧娘。”这是我们豫西老家的风俗。每年收麦前,农村出嫁的闺女都要回娘家看望爹妈。
回娘家,要拿麻糖。那时候,乡亲们看见谁家的闺女回来了,大老远就喊道:“某某她娘有麻糖吃喽!”谁家闺女多,“麻糖篮”就多,没有闺女的人家只有唏嘘羡慕的份儿。
麻糖不是谁家都会做的,很多人家都要请专门的师傅。我记得有一年,母亲大清早就把村里炸麻糖的师傅请到了我家。师傅把面、矾、盐配好比例后开始调制面团,待面团光滑筋道后,放在案板上拍成长方形,切成小面剂子。接着,师傅把两个小面剂叠放在一起,用筷子轻轻一压,用手抻成一尺长,一根面坯就做好了。
这时,锅里的菜籽油微微地冒着青烟儿,师傅拿起做好的面坯轻轻地放入锅中,雪白的面坯瞬间膨胀起来。母亲拿起筷子快速地翻动面坯,直炸得两面金黄时,迅速用筷子夹出,整齐地码放进一个大盆里。
金灿灿的麻糖外焦里嫩,油光发亮,整个院子都淹没在香味中。那香味让人垂涎欲滴,我偷摸进了灶火,趁母亲不注意,捏起一根麻糖就往外跑,一不小心胳膊撞在了门框上,麻糖也掉到了地上。母亲大声喊道:“这是瞧你外婆的礼品!”母亲虽然很生气,还是把麻糖捡起来,吹去灰尘,掐掉不能吃的部分,递给了我。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还不忘舔舔手上的油花子,蹦跳着出了院子。
第二天清早,母亲拿出一对朱红色的兜篮儿,在篮子底部铺上干净的泡桐树叶,将麻糖一根根摆在篮子里,装得满当当的,再盖上碧绿的槐树叶,礼品就包装好了。母亲让父亲挑上麻糖篮,她牵着我和弟弟妹妹,高高兴兴地向外婆家走去。
在外婆家吃饱喝足,和表姊妹们疯玩到天黑,我拽着外婆的衣襟仍然不想走。外婆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哄着我,把我们送出村口老远,我才噘着嘴跟着父母往家走。一路上,母亲不说话,眼里还噙着泪,再看看父亲挑的兜篮里,竟然还有两半篮麻糖。原来,外婆心疼母亲,担心我们姐弟仨饿着,只收了一半麻糖,又给我们留了一半。那时,只长着吃心眼的我们,却不懂母亲的难受。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回娘家早已不拿麻糖了,但麻糖那曾经的味道留在了我记忆深处,历久弥香。
又快收麦了,我也该带上好吃的东西“隆重”地回家瞧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