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1版:首版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5月23日 星期

不畏浮云遮望眼
——坚定洛阳产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洛 平

洛阳百万吨乙烯项目效果图
龙门实验室
中国一拖大拖公司工人在装配拖拉机
中信重工工人在赶订单
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加紧收尾
创智广场(二期)项目成功交付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铿锵向前,每一步都是新的抵达。

冲刺!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加紧收尾,一栋栋标准化厂房壮观排列,配套设备进场安装,下半年投产目标触手可及,吸引不少在外洛阳人喊话:“招人吗?等我!”

加速!300名工人同时在场施工,火热建设场景每天上演,作为百万吨乙烯项目的下游产业链项目,九源新材料乙烯配套一体化项目提速建设,致力落地国内最先进的碳九石油树脂生产工艺,突破国外垄断,跃升石化产业中高端。

投产!中航光电先是建成占地211亩、总投资22.69亿元的基础器件产业园,“产能规模实现新的跨越”;再是组建伊川分公司,以相关零件表面处理抢抓C919量产商机……行业龙头增资扩产,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加速隆起。

…………

近来,洛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喜讯频传,令不少洛阳人感慨“制造强市的梦想更近了”,给洛阳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多信心和底气。

信心,是不为一时一事所惑的清醒,是不为困难挑战所困的坚定。

“我们在产业发展上要保持定力,要增强抓产业的信心”“要增强信心、保持定力,坚定不移凝心聚力抓产业”……从全市产业发展观摩暨推进会,到全市经济运行工作推进会,再到赴县区调研产业发展,“信心”与“定力”成为市委书记江凌最近频频提及的关键词。

为何反复讲产业?为何频频提信心?

一个直观背景是,经济下行与转型阵痛交织,有效需求不足,一些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下降,社会预期偏弱。一个直接原因是,在现阶段洛阳发展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产业发展不足。

事实上,读懂经济大势,既要看短期之“形”,更要看长期之“势”;既要看增长之“量”,更要看发展之“质”。同样是数据,我们在看到一季度洛阳部分经济指标不及预期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关键指标为实现全年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工业税收同比增长4.4%,高于全省9.1个百分点,1至2月全市规上工业利润总额35.4亿元,同比增长86.7%,增速高于全国76.5个百分点;比如,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8%,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比如,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5.9%……

作为经济的硬核支撑、洛阳的当家产业,全市制造业相关指标稳中有进、进中有新,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市工业经济整体趋稳,经济发展有支撑、有后劲,经济恢复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更何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济运行同样不会总是风和日丽,也会有浮云飘过甚至风霜雨雪。越是如此,越要拨云见日、登高望远。

清醒审视,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如外部严峻复杂环境的制约,如新能源等行业企业“内卷”加剧带给企业与城市的产值冲击,如文旅带来的门票、住宿、演出等服务消费多统计于大平台公司,文旅热度未充分体现到数据上等等,都不同程度传导到了指标上。

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最根本的还是产业问题。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总体不优,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洛阳经济增长就缺乏强劲引擎。

换句话说,在产业与企业加速分化的今天,我们如果不能抓牢产业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不加快调整结构、向风口转型,下来只会更被动,稳增长的压力只会更大!

一个地方发展的水平与前景,说到底取决于产业。

安徽合肥,乘着“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的东风,其“黑马逆袭”的故事至今仍在续写,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先进制造业持续引领增长。

陕西榆林,都说其经济总量连年进位靠的是能源价格飙升,殊不知其不仅全力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更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培育高端能化装备制造业,开启了涵盖风电、光伏、氢能等风口产业的“新能源革命”。

江苏宿迁,这座昔日因排名垫底被称为“江苏十三妹”的城市,如今依托新能源、高端纺织、绿色食品三个千亿级产业,经济总量不仅反超同省城市连云港,一季度更以高达9.73%的名义增速,跻身全国百强城市榜单第三名。

兴也产业,衰也产业,城市命运因产业而改写。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洛阳产业持续发展,但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项目不多、投入不足,产业成长性总体较弱,对经济增长支撑乏力。能否加快重塑传统的产业格局,直接决定我们能否逆势反弹、赢得主动。

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每一程都有不同的际遇和使命。如果说重振洛阳辉煌是一棒接一棒的“接力赛”,那么置身新发展阶段,新一届市委致力跑出的,就是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近三年来,从市党代会大篇幅着墨,到市委全会频频点题,并专门召开会议专题部署;从一年至少两次召开产业发展观摩暨推进会,到一次次邀请大咖来洛讲座、赴外考察精准招商、选派干部跟班学习,抓产业的决心清晰可见。

近三年来,市委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把产业落到风口上,推出“136”工作举措,确定“四新一装备”主攻方向,打造五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7条优势产业链,推动洛阳奔跑在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上。

大抓产业,洛阳抓出了什么?数据更有说服力。

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高成长性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3.9%和33.8%;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挂牌成立;新增创新平台396个、高新技术企业148家;“三大改造”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87家市级高成长性试点企业营收增长18.5%。

2022年,全市高成长性试点企业营收增长近20%,重点企业利润增长24.3%;“三个一批”项目数量、投资额均居全省前列;伊滨科技城加快建设,龙门实验室揭牌运行,科技产业社区试点涌现,新增创新平台517个;百万吨乙烯项目顺利入规,中州时代、华为技术、海澜集团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成功落地,东旭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顺利投产。

2023年,全市高成长性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0.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高于全国61.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7.8个百分点;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08个,龙门实验室首年出成果;中州时代、百万吨乙烯带动58个总投资597亿元的上下游项目落地;新文旅出圈出彩,带动全市旅游门票、酒店等订单量同比增长4.6倍……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可以说,洛阳抓产业抓出来的,是创新动能在汇聚,是产业格局在重构,是产业集群在孕育,是发展后劲在积蓄。

回头再看,我们真切体会到,面对转瞬即逝的产业风口,传统产业该如何关联?风口产业该如何培育?链式招商怎么招?科技创新平台怎么建?高新技术企业如何倍增?高成长性企业如何引育?产业投融资如何破局?……一个个新课题,着实考验能力与水平。

回头再看,我们深刻感受到,不像搞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是一项长周期工作,大量人、财、物投到产业上,产生效益却是几年后的事,无法立竿见影拉动经济增长,这是潜绩而非显绩,着实需要承受一定压力。

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决心,就是要在乱云飞渡中走好自己的路、在攻坚克难中办好自己的事,就是要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甘于当无名英雄,就是要不因经济指标一时波动就对发展产业产生动摇,这是我们应有的产业政绩观。

犹记几年前一个植树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说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对地方发展而言,凝心聚力抓产业,何尝不是在“种树”?彰显的何尝不是“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种树”,就要保持十年树木的历史耐心。幼苗长成大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几年我们引进落地的产业项目大多正在建设期,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个过程,急不得,更停不得。我们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抢风口、抓产业,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真正通过做强产业积蓄发展动能,实现制造强市、文旅富民。

“种树”,也要有风雨不动的战略定力。经济增速高一点或低一点并不是决定性的,传统的产业格局能否改变才是决定性的。只要把产业抓好了,今后洛阳就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以贯之走好创新引领发展之路,奋力推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破冰布局,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重塑洛阳产业格局。

“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正是紧要之时。”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不移抓产业,洛阳的“产业之树”必将枝繁叶茂!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