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根在河洛。25日至26日,第十八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洛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暨香港地区的近200名河洛文化研究者和相关领域代表围绕“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和研讨,让我们跟随这些专家学者一同寻根河洛。
伊洛河与泾渭河流域诞生了中国的“两河文明”
——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新斌
“诞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是西亚最早形成的文明。同样,我们中国也有属于自己的‘两河流域’和‘两河文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新斌说。
张新斌认为,从国家政治中心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两河文明”诞生于黄河的几处支流——伊洛河和泾渭河流域。
以伊洛河流域为例,历史上先后有夏、商、东周、东汉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一字排开,是河洛大地上最具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泾渭河流域,也有以宝鸡周原为代表的西周文化富集区,以秦都咸阳为代表的秦文化核心区,以汉长安城为代表的汉文化核心区,以唐长安城为代表的隋唐文化核心区,形成了成熟的都城文明。
“但伊洛河流域与泾渭河流域相比,在文化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张新斌说,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就是《周易》所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此外,西周时,周公在成周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礼乐制度,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理念。东周时,孔子周游列国,专门“入周问礼”,因受启发进一步完善了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构成了河洛文化的根基,也构成了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的思想基础。
河洛文化是一种根文化
——访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李纪祥
“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就是在洛水旁拍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李纪祥说,洛阳历史厚重、文化璀璨,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一种根文化。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并称,周初时周公营建洛邑,这就是洛阳的起源。所谓河洛地区,就是黄河与洛水相交汇的这片广大的地域。
周公制礼作乐,迄今仍为中华文化祭祖敬天持家之本;孔子尊周公,述五经,创立儒家学说,汉唐盛世皆以周孔并称;孔子曾自曲阜前往洛阳,入周问礼于老子;东汉明帝时印度佛学东传,白马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东汉光武以降,历魏、晋,皆立国建都于洛阳,班固还创作出著名的《东都赋》, 收在《昭明文选》卷首,是咏颂洛京之大文章。
西晋末年,河洛百姓大批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浪潮。随着后续的几次南迁,河洛文化也逐渐向南移动,形成了南方各地客家人,闽南、闽北人等族群文化特色。客家文化、闽台文化,甚至东南亚的华人文化等,都与河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研究宋明理学与华夏经学的,程颢、程颐正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李纪祥说,从北宋开始到元明清,甚至到今天,理学所继承的孔孟学说思想,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所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四书》虽由南宋闽学朱子编著而成,但其根源是北宋二程之洛学。
“做学问也要寻根溯源,我既然治学从洛学而入,不只是要翻阅古人书,更要访洛阳地,浸润在理学发源地,多多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李纪祥说。
洛学南传 道衍九州
——访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理事戎章榕
“我来自福建,这是第二次来洛阳,感觉熟悉而亲切。”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理事戎章榕说,洛阳和福建距离遥远,但文化相连,正如《抱朴子·博喻》所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洛学是由北宋大儒程颢、程颐共同开创的理学学派,因其长期在洛阳居住并讲学,故而得名。闽学是以朱熹为核心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包括其后对朱子学的继承和发展。不论是洛学还是闽学,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流派,都是相对于宋明理学中其他地域学派而言的,二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彼时洛河码头上常常会收到一种来自南方的货物——茶。北方和中原本不产茶,但自唐玄宗后,饮茶成为一种风尚。福建武夷山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武夷岩茶等更是闻名遐迩。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着两地间的经济文化商贸往来。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万里茶道的兴起,来自武夷山的茶叶水陆兼程,经由洛阳这个重要节点,被运送至中亚和欧洲。
武夷山不仅产茶,还是闽学的高地。朱熹14岁丧父,随母定居武夷山,除“仕宦九载,立朝四十六天”外,半个世纪都在武夷山度过。朱熹在创立闽学的过程中,程颢、程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正是朱熹继承、发展了“程朱理学”。
研讨会结束后,戎章榕特地走访了位于伊川县的二程文化园,寻根溯源,慎终追远。
“闽学以地域为基点突显了洛学,洛学超越地域概念涵养了闽学,二者与河洛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戎章榕说。
大力弘扬河洛文化中的忠信之道
——访香港孝道文化联合会主席潘树仁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是夏、商、周等朝代的政治中心,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香港孝道文化联合会主席潘树仁认为,儒家文化中的忠信之道,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还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
孔子曰:“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意思是儒者把忠信当作甲胄,把礼义当作盾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忠信都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潘树仁说,对于个人来讲,在家要忠于妻子、孝敬父母,在外要忠于朋友,在单位要恪守职责。有了忠信,各种关系才能够更加稳定和谐。
忠信之道在治国理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忠经》中写道:“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其含义是指,忠的精神和行动是在个人身上形成的,它表现于家庭伦理中的孝慈,而完成于献身国家事业。潘树仁表示,加强爱国教育、弘扬爱国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培养每个人的忠信思想,“人人忠义诚信,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为政治国,忠信之道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潘树仁说,我们要大力弘扬河洛文化中的忠信之道,进一步深刻领会忠信之道的丰富内涵,使忠信在新的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推动河洛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访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海中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既是‘河图洛书’传说的产生地,也是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当前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最具实力的城市。”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杨海中说,当代规模性的河洛文化研究始于1989年的洛阳。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河洛文化研究在学理、内容、形态及学术积累、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立足当前,应持续深化河洛文化研究。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杨海中看来,深化河洛文化研究,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守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初衷,促进河洛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展开研究,推动河洛文化日益成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进中华儿女大团结的桥梁纽带。
河洛文化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文化研究,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客家文化,客家人遍布全球,因而要推进河洛文化深入发展,必须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重视多方联动。
此外,还应做好河洛文化研究议题的顶层设计,准确认识和把握河洛文化的内涵,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去。坚持守正创新,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凝聚合力中推动河洛文化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洛报融媒记者 郭飞飞 赵晨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