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登骊山兵谏亭
云梦幻境 (国画)
“鸟巢”会不会下雨
新闻网广告
卿卿 我我
一片冰心在玉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登骊山兵谏亭
紫 陌
   都知道西安临潼名胜古迹扎堆,且不说秦始皇陵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仅一座骊山就堪称一部浓缩的历史。郭沫若先生到此曾发出“骊山云树郁苍茫,历尽周秦与汉唐”的感叹。幽幽骊山,似充满玄机与变数:三千多年前,周幽王在此烽火戏诸侯博美人一笑,丢掉了江山和身家性命;一千多年前,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此(华清池)泡温泉、赏丝竹乐极一时,不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的反叛生生把大唐盛世给葬送了;七十多年前,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还是在此,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7月的骊山,青翠欲滴,草木葳蕤中沿修葺一新的石阶栈道,我们不多时就登上半山腰的兵谏亭。兵谏亭倚崖而立,是一造型简约的四角石亭,但作为“西安事变”标志性建筑,其分量和历史意义可就大了去了。它与周围的虎斑石、蒋介石藏身处,还有2004年新建成的一组“西安事变浮雕”相互呼应,为游客生动“讲述”着那段远去的历史。

  1936年12月,蒋介石置全国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救国呼声于不顾,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并亲自跑到西安督战,兵分四路欲一举消灭我驻陕甘宁将北上抗日的红军。这无疑加剧了国民党内部抗日派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蒋介石的矛盾。张、杨多次进谏无效。为民族大义,为国仇家恨,张、杨联手发动兵变。 12月12日凌晨,张、杨带兵对华清池形成包抄之势,下榻于华清池五间厅的蒋介石被枪声惊醒,在两名侍卫搀扶下从后窗仓皇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东侧石峡洞内,后来被搜山部队发现扶下山,送往西安。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蒋介石藏身处十分险要,一条狭长的几乎直上直下的石缝,如今也只有年轻人能攀着固定好的铁链子气喘吁吁地爬上去,上面的洞不过是石壁略凹进去一点,勉强能立人。很难想象当年45岁的蒋介石,穿睡衣、拖鞋(有一只早跑掉了)在寒夜里怎么跑出这么远的路,爬上这么险的石缝。这一天对蒋介石而言,当是平生最痛苦、最耻辱、最恐惧的一天,但对我们中华民族而言,却是一个永载史册、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转折点。

  “西安事变”在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多方周旋下得以和平解决,由此促成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使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使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八路军)获得迅速发展、壮大的最佳契机,最终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登骊山兵谏亭,人们缅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亦对此亭数易其名而感慨系之:该亭始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为蒋介石歌功颂德);解放后,更名为“捉蒋亭”,个中的春秋笔法颇值得品味。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为“兵谏亭”,并恢复国民党政要当年题词的摩崖石刻,客观再现那一段历史。

  联想到目前马英九执政后,大陆与台湾、国共两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正朝着人心所向发展,或许,时间才是最好的史官;历史已作出最公正的评判!正是:胜迹三秦一亭阁,丰功千古俩英雄!

  本版插图 玉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