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领导到学校视察 |
|
校区新貌 |
|
培养青年教师 |
|
升旗仪式 |
|
校园一角 | |
编者按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非同寻常的成就。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面展示我市各行业、各系统、各县(市)区和改革风云人物的成就,本报今起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洛阳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示,敬请关注。
历史的足迹走到了2008年,国人百年奥运梦想正在实现,中国教育也迎来了她改革30年的历史纪念时刻。
用文字回忆成长的艰辛,记录缔造的辉煌,传播成功的经验,笔者采访了洛阳教育改革30年代表学校——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原洛阳轴一中)的校长李世成。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位于洛阳市涧西区九都西路珠江路路口,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3500余人,教职工194
人,其中高级教师61人,省管专家1人,特级教师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学科带头人6人,省级骨干教师2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30人,洛阳市高中学科中心组成员11人。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先后获得河南省“为人师表,育人楷模”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洛阳市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5年2月又被评为首批
“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下面一组数字是笔者在该校的宣传页里看到的:
2000年上省线204人,其中李萌同学夺得全省理工类第一名并同时获得化学单科省第一名,孔璞同学获得政治单科省第一名,同年保送到重点大学18人。
2001年上省线418人,上重点线152人,上本科线253人,11人达到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
2002年上省线577人(报考582人),上重点线146人,上本科线305人,600分以上32人。
2003年上省线684人(报考689人),上重点线146人,上本科线331人,并有4人考入清华、北大。当年我市前20名(646分以上)高分考生中有6名出自该校。
2004年一本上线158人,二本上线378人,三本上线501人,有3人考入清华、北大。
2005年一本上线126人,二本上线449人,三本上线587人,文科一本、二本、三本上线人数均居市区第一,理科一本、二本、三本上线人数均居市区第二。
2006年应届毕业生陈曦同学夺取市文科状元,考取北大;尚言同学获省数学奥赛一等奖、省物理奥赛二等奖,被保送到清华;马明同学考入北大。一本上线128人,二本上线429人,三本上线516人。
2007年文科本科上线居市区第一,理科本科上线居市区第二,一本上线145人,二本上线501人,三本上线719人。
2008年一本上线127人,二本上线529人,三本上线721人。理科全市前6名该校占3人。安硕明同学以692分取得全市理科第一名(全省第三名)。
几年来,共夺得全省理科状元1人次,全省单科状元2人次,洛阳市状元2人次,洛阳市单科第一名25人次,考上清华、北大学生总数居全市第二名。
…… ……
这一组数字不知是耗费了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几代人的努力积攒而来的。这里面有为教学而鞠躬尽瘁的2000年全省理科状元的班主任、共产党员、市先进教师糜萍;有长期带病坚持工作,凭着强烈事业心和坚强的毅力,每年都能带出几名清华、北大学生的共产党员、市优秀教师张延奇;也有很少照顾家庭和子女的“三不教师”(不买菜,不做饭,不洗衣);还有为教学,10年没有时间看电视的老教师。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追求卓越的信念才让这个厂办学校后来居上,最终走在洛阳高中教育的前列。
上 篇:
埋头苦干只为迎头赶上
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创建于1965年。在2005年8月移交市政府前,是国家特大型企业——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子弟高中,是一所厂办学校。40年来其命运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改革开放的大潮撞击和考验着所有国企,不幸的是,因种种原因洛轴的企业效益一直处于低谷,学校发展也举步维艰。
2000年以来,高校扩招、高考改革、推行新课程、人才标准国际化等,教育改革发展迅速。而此时,正在用钱之时,企业因效益不佳对学校不再进行投入。怎样克服面临的资金困难,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高中教育任务,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成为摆在轴一中人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也是对轴一中发展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据李校长介绍,当时的学校领导就明白缺乏资金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都将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短期内不可能解决,要有一个心理准备,等、靠不是办法,唯有自己动手,摸索出一条适合校情的发展之路,才能丰衣足食。
技不如人 心血来补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学校的制度不健全,教学成绩差,企业的工人都希望把孩子送到与轴承厂一墙之隔的市二中和拖一中去,这种状况就像自家孩子不认娘一样。也就在此时,轴一中的老校长下定一个决心:一定要超越市二中和拖一中!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授课老师都盯住这个目标,奋力拼搏。
师资缺乏,处境艰难。建校之初,教师中不少是从生产工人中选拔出的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年轻
“小教师”。虽然这些“小教师”都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但毕竟他们平时的工作都是和不会说话的机器打交道,一下子走上三尺讲台显得很不适应,话都说不成句。有些人文化课基础差些,好多内容自己还一时无法理解,更别说给学生们授课了。
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实现目标,必须彻底改变“小教师”多的状况,必须尽快通过各种途径让这些年轻的“小教师”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有一位副校长被记录在轴一中的发展史上,她就是提出并竭力践行“抓内功,大带小”的“课评”制度的带头人李素梅。两年内她累计课评达600课时,累计为20个“小教师”提出了上千条次课改建议。也正是这个小小的“课评”制度在轴一中最为关键时刻解决了发展的一个大难题,为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到现在,洛阳理工学院附中虽然已经拥有洛阳市最好的教师,但他们也没有把这个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法宝丢弃而是把它写进校规严格执行。
待遇不如人 温情补上
在企业效益欠佳,经费不到位,教师待遇低的办学条件下,学校把“稳住队伍留住心”作为学校管理的第一要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八条措施关心教工生活和业务成长。如教工本人或配偶、父母生病住院,全体领导前去看望慰问;教工生日,校领导送鲜花和蛋糕;教工子女上学、就业,学校全力帮助联系;每年举办两次教工运动会,每月举办一次小型体育活动比赛(跳绳或毽球);为教工子女举办“暖心工程”班,进行补课辅导;教师外出遇到好的书籍和资料,100元以下可以“先斩后奏”予以报销;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拿到证书,培训费给予全报或按比例报销等。
点点温情,点燃了老师的无限激情。很多老师说如果自己教不好,从心里就感觉对不起学校,对不起校长。
就是这样,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在这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步履蹒跚,但很坚定地迈着每一个步子朝着其心中的名校缓缓前行。
下 篇:
追求卓越创造十年辉煌
如果说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和教学成绩分别是驱动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向前发展的车轮,那么科学化的制度则是激发和保持事业心、责任感、积极性持续不断转变成教学成绩的连接中轴。只有这样洛阳理工学院附中这辆马车才能又好又快地跑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质立校 创新强校
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01年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根据基本校情:(1)生源差别大(从中招状元到市定最低控制线的300多分),(2)教师人数少(因经费紧张一直缺编1/3),(3)经费不到位,经过深刻思考,集思广益,提出了“三个必须”: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因为没有质量,一切都是空话;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家或几家的希望和期望,也是学校经费来源的支撑;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个教工,因为教工都是满负荷或超负荷工作,太辛苦了,并且把此提升为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质立校,创新强校”而永记史册。
用真情感染人,用制度规范人是创新管理的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该校在管理创新上,既注重人性化管理,又注重机制创新,努力将人文关怀和科学发展有机融合。结合学校实际,该校修订和制定了167项管理规定,涉及学校管理各个方面。
大凡创新都是吆喝容易,执行难。为了防止创新落于纸上,止于口头,该校中层以上领导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领导带头干,挑重担。中层以上领导几乎都要兼课,并且和一线教师一样,三年一轮送毕业班;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兼课领导每周4节,不兼课领导每周8节,由校长把关考核,缺一节就扣考核奖;约法三章,不兼课领导不评先,兼课领导非毕业年级不评先,把荣誉和利益让给一线教师;对教工“一碗水”端平,谁干得好,就给谁荣誉,给谁待遇。
在机制创新上,学校还出台了“教师行为规范十二条”和教工岗位责任制。教工行为规范条例,从教工仪表、言行、教育教学管理主要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并且接受学生和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设有举报电话,违者将接受批评教育或扣罚奖金。岗位责任制则从校长到每位教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并且层层考核,解决了“谁干啥,干啥样,啥奖罚”的问题。主要内容是每月一考核,期末综合考评,并和奖金及末位淘汰挂钩。期末综合考评全员参加,其中中层以上领导及二线人员由全体教工打分。任课教师由同年级教师、所教学生及考评小组三块打分,按比例综合计分。教师中后三名为岗位培训提高重点对象,一年岗位培训提高时间,若一年后仍为后三名,则调离教学岗位。
在教育教学上,针对学校生源差别大,独生子女多的实际情况,该校把教学生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放到首位,提出了“打好两个基础”(人文素质基础和学科基础)的指导思想。坚持抓好高一新生的“四项教育”即:校史校情教育,理想目标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军训法制教育。日常管理坚持班级周“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并且给予适当物质奖励。针对扩招后,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周五无奖”(无迟到、无旷课、无打骂、无吸烟、无上网)活动激励和鼓励学生达到最基本要求。在教学思想上,强调打好基础和落实分层教学,提出了给尖子生以更大的发展和思维空间,中等生切实降下难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教学思想,并且采取了具体措施加以落实。
十年艰辛 十年辉煌
10年来,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坚持实事求是、管理创新,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
办学层次上:2002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学校”,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实验室建设先进学校。2005年被评为河南省学生食堂管理先进单位,同年2月被评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连续10年被评为洛阳市高中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办学效益上:本科上线由2000年的186人上升到2008年的721人,每年都有一大批优秀学生跨入清华、北大、人大、中科大等名牌学府,10年来,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总数在全市排第二位。1999年以来有37名学生被保送到清华、中科大等名牌学府。2000年以来,培养了一名省理科状元和一名市文科状元、一名市理科状元。
办学规模上:由2000年的1100名学生,18个班发展到2008年的3500余名学生,60个班。
办学条件上:师资队伍方面,在实施“青蓝工程”加大本校教师培养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教师,近年来,共有60余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加盟该校,使该校优师群体不断壮大,形成了全市最强的师资阵容。硬件设施方面,2000年以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设施,学校作出了“加大力度,强行发展”的决策,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实验楼、办公楼、综合楼,购买了一幢家属楼供学生住宿,硬化了操场,配备了目前最先进的理化生实验设备和语音、电脑等教学设施,为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物质保证,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用1.63亿元购买了原洛阳工业高专北院交由该校使用,这是市委市政府对该校的信任和大力支持,至2007年7月该校又自筹资金1500万元投入校园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10年来,洛阳理工学院附中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全体教工努力拼搏,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公认。学校度过了办学困难时期,特别是在企业长期陷入困境,对学校缺乏财力支持的情况下,能够克服困难,长足发展,为企业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使职工子女接受了优质教育,为企业改革和社会稳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应该清楚看到,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很多,相信洛阳理工学院附中仍会和过去一样,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教育创新,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把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老百姓信得过的学校,作为永恒的追求和不懈努力的目标。
(四 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