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时,我回到了故乡洛阳。
那些天,故乡一直不停歇地在下雨,似乎绵无绝期,每一块土地都饱含了十足的水分,松软湿滑,一脚踩上去,鞋底都会很快洇透。
后院的一截围墙越来越向外倾斜,三四天的时间,和前半部分院墙之间就裂开了一拃宽的豁口。墙外就是临街的一条道路,让人看了不免心惊。
雨夜灯下,和父亲对坐,商量等天晴后,第一件紧要事就是找匠人拆除这段歪斜将倾的院墙,重新围砌。
不曾想,父亲接下来的话题让我心头一凛。
他说:“将来我老去后,一定要和祖人葬在一起。”
时已入秋,夜雨淅沥,堂屋前檐下的滴答声,在静谧的小院里空旷成回响,不舍昼夜。
七十岁的老父,出生在西北关外的逃荒路上,幼年丧母。爷爷一副挑子两个筐,挑着他和伯父,踏上漫漫归程,独留下奶奶孤寂的坟头,一步三回头,从甘肃朝着故乡的方向,风餐露宿,一路向东。故乡和亲人两难的抉择,不知让爷爷在回乡的路上,是否有过踟蹰和后悔。但我猜想,当故园的轮廓出现在他眼前的那一刻,他一定长吁了一口气,甚至把两个不谙世事的幼子揽在怀中,坐在村外的田头,远望炊烟,调整和安定一下他心头永无人解的情绪,然后在暮色中走进村子。
年过不惑的我,不知用何种语言回答父亲的身后嘱托。彼此无言的沉默,成了我们父子内心最深情的对话。
十几年前,父亲只身西北,去寻找奶奶的骨殖。近六十年的江河变迁,展现在他眼前的,只有荒漠孤地。
那时,年近六旬的父亲去寻觅他年轻故去的母亲,渴望着魂魄归来,得到的却是深深的失落;而今步入暮年却身体康健的父亲,给我托付身后终老之事,这份急切在我心中种下的又是怎样滋味百生的种子?
雨住天晴,我去村东头找到麦换商量拆砌围墙的事,这个小学同班里成绩最差、最调皮捣蛋的发小,已是村子里家家建房都离不开的大匠人了。麦换来后院仔细查看一番,说:“这墙不用拆,我能把它拿捏过来。”“怎样拿捏?”“你不用操心,去借两根粗绳子,两根长木杆,截几米大号的铁丝。”从麦换的话语里,能听出他有十足的把握。
材料齐备,麦换指挥着几个年轻力壮的青头小伙,一阵忙乱,整个歪斜的墙壁被逐渐“矫正”过来,和前院的整个墙体吻合,成为一体。地基连接处的裂缝里,麦换先塞进去几个木楔,抡圆了八磅锤,用力砸进去,然后在整条裂缝里,用瓦刀把水泥沙浆塞进填实。
我赶紧给麦换递支烟,问:“这样处理,结实不结实?”麦换笑了:“你放一百个心,这墙的地基我看了,厚实的很,根基不走样,啥时候都不怕。”
父亲跑前跑后招呼众人洗手喝茶,然后一个人在后院把重新连接的整道院墙,侧身瞄了又瞄,目光所到之处,寸寸抚摸着这座浸透着岁月风尘的深宅老院。
夜里,随手翻起一本曾经桀骜不驯、才气十足的文友的新集子,入眼第一句话就是“梦里行尽天涯路,此身只回洛阳城”。掐指算来,写出这话的他也已经到两鬓生霜的年纪了,多少的年少轻狂,终究根基不倒。
披衣起床,去后院查看白天刚归正接续的院墙,走在当院,却听到了父亲久违的鼾声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