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当下,洛宁县的387个村级文化大院给农民搭建了“不落幕的舞台”,农民不必再眼巴巴地盼着一年一出的大戏了,可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戏”。
农家书屋“淘”知识
“现在是农闲时段,地里没啥活了,到这里来看看书,比起过去打牌美得多!”近日,洛宁县马店镇张村的夏永志来到村文化大院的农家书屋里“充电”。
夏永志是村里的水稻种植大户,可由于种植经验少,遇到不少难题。去年夏天,他发现水稻叶上出现了黑色斑点,没多久,叶子逐渐变黄变黑,这可把夏永志急坏了,他问遍了村里的“能人”,都说没见过这种“怪病”。
“村里的农家书屋有2000多本书,不少是种植方面的,你咋不去看看?”村党支部书记白发原的话,给一筹莫展的夏永志提了醒。他来到书屋找了半天,终于在一本农业杂志上找到答案。“原来是由于天气闷热,水稻得了稻瘟病。”他按照杂志上的方法,买药、配药、打药,一周后,水稻的病害得到了遏制。后来,夏永志还把预防稻瘟病的技术推广到全村。
“现在当农民,不喝些‘墨水’不中啊,小书屋可帮了俺大忙!”夏永志说,现如今,到农家书屋“淘”知识的村民越来越多。
培训室里学技能
文化大院不仅是学知识的场所,也是娱乐休闲的地方。在洛宁县马店镇小街村,尽管外面寒风凛冽,文化大院的培训室里却暖意融融。村民们围坐在桌子旁,折纸、剪纸,“咔嚓咔嚓”的声音十分悦耳。
62岁的村民雷爱苗正在授课,她有着高超的剪纸技巧。一位村民介绍:“雷老师可不简单,只要心里想到的,她都能剪出来。”在她的一双巧手下,唐代仕女、蝴蝶、孔雀等造型栩栩如生。
雷爱苗是文化大院的活跃分子。“白天没事的时候,就来剪剪花。大家可有兴趣,来学剪纸的村民越来越多,俺老有成就感!”雷爱苗脸上乐开了花。
小街村文化大院负责人说,文化大院建成后全天开放。白天,村民到这看书、剪纸、举办比赛,晚上在这做健身操、跳舞。“我们活动可丰富了,大家都非常满意。”一位村民说。在洛宁县很多乡镇,文化大院成为农民的“快乐家园”。
文化大院“好戏连台”
“每个村都有两支文化队伍,全县共有文化队伍700多支,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队伍网络。”洛宁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办公室负责人王少妞说,“目前,全县每年开展各种文化活动7000多场次,其中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每年举办两场以上戏曲演出和3次以上文化活动。文化大院真正成了村民开展文娱活动的‘大本营’。”
据介绍,自2012年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活动以来,洛宁县文化大院硬件建设已投入资金160万元,文体设施投入资金40万元,新购图书投资16万元等。目前,全县已建成387个村级文化大院,设有阅览室、棋牌室、健身室、培训室,走进文化大院的农民越来越多。
“文化大院好处多,村民来了乐呵呵。”王少妞笑着说。
本报记者 高峰 见习记者 李冰 实习生 杨欣欣 通讯员 丁少玮 车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