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紫砂壶,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您也许不知道,早在唐宋时期,新安县就出产紫砂,现在又做出了紫砂壶。
昨日,洛阳紫砂历史与发展研讨会在新安县举行。省、市多位文史界、工艺美术界专家共聚一堂,为洛阳紫砂发展出谋划策。
紫砂出新安
“20多年前,我到宜兴学习,头一次近距离感受紫砂的魅力。后来,我发现自己的家乡自古出产紫砂,就彻底痴迷了,一忙活就是这么多年。”
说这话的叫张逸人,他1971年出生在新安县原西沃乡西沃村。在他的记忆中,老家有很多烧制陶瓷的窑厂,“张家窑”就是其中之一,他小时候常在窑厂里玩。1989年,他开始到北京、宜兴等地学习陶艺。
张逸人说,在宜兴学习期间,他留意到声名远播的宜兴紫砂,其历史只能追溯到明末,起源却不甚清楚。而在新安老家,老一辈制陶艺人称制陶泥料为“肝紫泥”,他隐约觉得两者有某种联系。后来,他一边四处寻找相关文史资料,一边开车奔波在新安县的山里,寻找能够制作紫砂的矿料。
张逸人的疑惑,在我市文史专家郑贞富那里得到了肯定。经郑贞富考证,紫砂是唐宋时期产生于洛阳的陶瓷品种,新安北部曾是它的制造中心。以北冶为中心的新安北部一带,是唐宋以来中原陶瓷制作中心,这里曾发现数十个唐宋窑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国窑址也有两百多座。当地有两座由历代陶瓷片堆积而成的小山,在里面有大量紫砂片被发现。
张逸人寻找紫砂矿料的步伐,到2010年才停下来。他发现,新安多处有紫砂矿料,而且品种丰富,有紫褐色、天青色、大红色、深绿色、黑绿色等。
洛阳紫砂大有可为
2010年11月,张逸人烧制出了第一把紫砂壶,其原料全部取自新安本地。2011年,他成立了艺术工作室,潜心紫砂手工制作,如今工作室的人员已增至10余名。
在研讨会现场,来自省内的多位工艺美术界专家对张逸人的紫砂壶作品予以肯定。除了造型美,专家对新安紫砂矿料的材质尤为称赞。
开封北宋官瓷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连义表示,新安陶瓷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他曾多次前来收集陶瓷片进行研究,获益匪浅。洛阳紫砂由新安人研制成功让人欣慰,其前景值得期待。
河南省玻璃陶瓷管理协会总工程师杨德林认为,河南是陶瓷大省,古窑遗址众多,“五大名窑”半数以上与河南有关。紫砂作品文化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洛阳紫砂一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利用新安丰富的紫砂历史“做文化”。
郑贞富表示,洛阳紫砂的历史研究还需要做细、做深,对于新安北部古窑址的保护也应进一步加强,这对于振兴新安瓷业、丰富洛阳“丝路起点”的内涵也具有重要意义。
我市文史专家周加申认为,紫砂因茶壶被人们所熟知,文化底蕴丰厚。其实,紫砂还可用来制作砚台、酒具、花器,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应在紫砂技艺与文化创意结合方面多做尝试。
本报记者 郭宁康/文 陈占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