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不起眼的甘棠树,因与召伯有关,遐迩闻名;一个不大的甘棠村,因世代传承召伯勤政为民的精神,名扬神州;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因其25年坚守看护“召伯听政处碑”,被宜阳县香鹿山镇甘棠村村民称颂。
执着护碑 一念永恒
来到甘棠村,我们可以看到广场中央有座崭新的六角护碑亭。走近细观,亭以青石为柱,碑立其下,巍巍挺拔。碑身加上碑帽高约3米,碑身正中竖刻5个大字:“召伯听政处”,左刻“大清雍正二年腊月宜阳县令郭朝鼎立”,右刻“河南尹张汉书”。该碑在新亭的衬托下,尽显古朴沧桑。
“要不是俺村的老张,这碑早没了!”76岁的村民王合现说。“老张”名叫张长升,59岁。
1990年3月的一天,张长升干完农活回家,在村口公厕旁发现了这块“召伯听政处碑”。
召伯是谁?张长升四处找资料,原来,召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因他的封地在岐山西南,当地称为召地,百姓尊称他为召伯。相传,召伯受命营造洛邑,协助周公镇守东都洛阳期间,常步行乡间体察民情,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在甘棠树下处理民间纠纷,甘棠村的名字由此而来。
此后,张长升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到村口摸摸石碑……
1996年,郑卢路拓宽,立在路边的石碑命运岌岌可危。那段时间,天刚亮,张长升就跑到公路边守着石碑,直到晚上修路工人全走了,他才离开。夜里,张长升翻来覆去睡不着,怕途经车辆把碑撞坏,半夜总要爬起来去石碑那里转几圈。不幸的是,石碑还是被车撞掉一块。
“不行,我得给石碑安个家!”2005年年底,张长升找来吊车和拖拉机,他和几个村民一起把碑迁至村委会大院,召伯碑终于有了“家”。
甘棠遗爱 万世流芳
两年后,召伯文化研究会在甘棠村成立,张长升任会长。会员都是附近村民,免费入会。忙时干农活,闲时写文章,研究和弘扬召伯文化成了他们共同的爱好。
2011年3月,甘棠村村两委决定兴建“召伯听政处”碑亭。同年7月,召伯文化广场建成,除了一面介绍召伯生平的文化墙、一尊召伯听政塑像,周边还栽下50多棵美丽的甘棠树。
2011年年底,“市廉政教育基地”在甘棠村挂牌,2012年7月这里又成了“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这个2000余人的小村,成了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的地方。
从血气方刚到年逾花甲,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在他人看来,“痴情”的张长升该歇一歇了。然而,他郑重地说:“弘扬召伯文化没有终点,俺还想筹建一座召伯纪念馆,让召伯精神教育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 王晓丹 通讯员 张新迁 靳会利 文/图
相关链接
甘棠:木名,即棠梨,野生于荒郊、山脚、路边或道旁,分布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辽宁等地,常用作梨树嫁接的砧木。 (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