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面启动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今后五年更多金融资源将投向农村地区。(详见本报24日03版相关报道)
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说白了就是要让更多资金流向农户和涉农企业。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大课题,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就没有停止过。
今天的农村金融改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切实“深耕细作”,这和扶贫要求“精准”是一样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每一个点、每一个面。这一点,韩国大白菜的“金融经”能带给我们不少思考。
《人民日报》曾报道,韩国农民每年种什么作物,银行都会进行专业化的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农民会获得银行的专项贷款并做出种植决策,包括明确的时间以及作物品种等,进而播种、施肥和收割。这样一来,农民的收成就会有一定保障。
以大白菜为例,种白菜的韩国农民不会过多操心卖白菜的事情。银行会同贮存和物流运输的专业公司对接,为农民的白菜提供相应配套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很少与这些专业公司和人员打交道。通过长期互动磨合,银行已与不少从事零售和批发的销售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这些销售商通过长期合作,积累了信誉和市场,建立了优良的销售渠道。鉴于此,农民的白菜可以顺利卖出。之后,农民再根据销售和获利情况,向银行还贷和分红。
在这个过程里,韩国农民充分利用金融产品来调配资源,获得了可观收益,而银行则在“替农民卖白菜”的整个过程中,利用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专业技术,很好地整合了社会资源。在帮助农民的同时,银行与客户走得也更近了,也更加了解客户的需要和可靠度。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银行的资金也能带来可观的收益,更能做到风险可控。
这样一个精准服务的过程与效果,同样也是我们所期望的。以我市此次出台的《洛阳市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为例,其中明确了下一个五年目标:通过在试验区实施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建立“统一开放、主体多元、竞争有序、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看似宏伟的目标,如果也能从一棵白菜的“金融经”入手,或者从一个萝卜、一个土豆等精准的点或者面入手,从中去探索建立现代农业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这样实现目标岂不是更容易些,未来运行的效果岂不更长久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