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桥的地方会有水,有水的地方一定会有桥,当洛河流经洛阳,一座桥也就应运而生。
一
“天子之桥”
洛河上有座著名的桥叫天津桥。
天津桥初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在汉魏故城以西9公里处择址建造皇城。临河建城,必须解决跨河出行问题,隋炀帝让通晓风水学、天象学的杨素和宇文恺负责在洛河上建一座桥。
天津桥初建时,是用缆绳连接大船而成的一座浮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桥的两头各建有两座重楼,用来固定铁链。1979年出版的《桥梁史话》称,隋代天津桥是我国最早以铁链连接船只架设的浮桥。浮桥建成后,桥体还可以自由开合,以便高大的楼船顺利通过,这在我国古代建桥史上是个了不起的创举。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该桥建成,桥北与皇城端门对应,桥南与定鼎门大街相连,一桥连南北,两岸变通途,此桥既气派又实用,桥两端还有酒楼、集市,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这里从此成为洛阳南北交通的要冲。
这么重要的大桥,总要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吧,杨素和宇文恺认为,洛阳是帝王居所,洛河水与天上银河对应,于是,他们将这座桥命名为天津桥,即天河的渡口,寓意“架在银河上的桥”。
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天津桥被改建为石础桥,也称洛阳桥。武则天执政时期,令韦机建造石拱桥,以求牢固。韦机在重建天津桥时有一个创举,即采用龟背形(两头尖)桥基,以减少河水对桥体的冲击。这一创举对后代的石桥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宋朝,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京西路计度(官名)重修天津桥前,向徽宗呈送彩绘天津桥效果图,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桥梁设计方案图。
一座桥,一座古老的桥,居然创造了这么多个第一,但她同时又“命运多舛”,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到金代,大桥再次毁于大火,断桥残础,渐渐湮没在河床之下,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二
“诗人之桥”
天津桥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景色迷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对洛阳情有独钟,吟诵天津桥的诗也最多。你看他的《天津桥》写得多美:“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茸茸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他的《晓上天津桥闲望》也令人神往:“上阳宫里晓钟后,天津桥头残月前。空阔境疑非下界,飘飖身似在寥天。星河隐映初生日,楼阁葱茏半出烟。此处相逢倾一盏,始知地上有神仙。”白居易笔下的“天津晓月”成为洛阳八大景中最静谧的景观,读来令人神往、迷醉。
李白当年从长安来到洛阳,洛阳地方官员在桥头有名的董家酒楼为他接风。他乘坐马车郊游一番,经过天津桥时,即兴吟诗一首:“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天津桥的独特景致令他流连忘返、诗兴大发,他随即又吟道:“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曾经写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样脍炙人口诗句的刘希夷,有感于天津桥的绝佳风景,这样写道:“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这正是当时天津桥旁繁华景象的生动写照。
唐李益“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这一名句广为流传,简直可以作为洛阳桥的广告语。
孟郊写天津桥的诗则是另一种意境:“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北宋著名易学家邵雍,干脆将家安在天津桥南的安乐窝,在这里以文会友,诗酒酬答,逍遥自在。他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就是咏天津桥的,其中一首这样写道:“谁引长河贯洛城,銮舆东去此为轻。洪涛不服天津束,日夜奔腾作怒声。”
诗人笔下的天津桥、洛阳桥,过滤了腥风血雨、天灾人祸,呈现的多为繁华胜景和优美静谧,让人对这座名桥产生无限遐想和诗意向往。
三
“平民之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百废待举,但政府还是投巨资重修洛阳桥。1955年12月底,一座新桥在天津桥遗址东约200米处建成通车,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市修建最早的桥,这就是如今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过的洛阳桥。后来,老百姓习惯称其为老洛阳桥,以区别其旁边于1982年建成通车的新洛阳桥。
随着车流量的不断增加,新、老洛阳桥的交通压力不断增大,2010年,市政府投资对洛阳桥进行改扩建。新建洛阳桥位于现有洛阳桥东侧,大大缓解了这里的交通压力,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
新建桥保持了新洛阳桥的设计风格,古朴厚重,简洁大方,凸显了结实耐用的特点,这是“平民之桥”,低姿态,不张扬,默默奉献,造福众生。
老洛阳桥,每天车来人往、川流不息;新洛阳桥,昼夜车流滚滚、一片繁忙。天津桥(洛阳桥),无数帝王将相打马走过,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吟哦,都未能改变它多灾多难的命运,只有当它真正“还俗”成为“平民之桥”后,造福众生,才变得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