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 体·连 载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12月4日 星期
一个成员平均年龄50岁的合唱团,在近10年间拿下30多个全国奖项——
牡丹绽放 唱响全国

认真排练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冬日午后,暖阳高照,位于龙鳞路与联盟路交叉口附近的一间教室中传出悠扬的歌声。推开教室的门,一群精神饱满、神采飞扬的歌者正在排练合唱。今年10月,正是他们凭借改编后的8个声部的《朝阳沟》选段,一举拿下中国桂林·第四届中国民歌合唱节银奖。

他们有个“很洛阳”的名字:牡丹合唱团。

用热爱组成团队

从最初的30多人,到现在的200多人;从以前多数成员都是“门外汉”,到如今参加过近百场演出、荣获30多个全国奖项……2009年成立的牡丹合唱团,已经走过近10个春秋。

退休的教师、公务员、企业职工,在这个成员平均年龄50岁的团队里,很多人没有声乐基础,有的甚至不认识五线谱,但共同的爱好——唱歌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面对这样一群学生,合唱团老师黄云龙被他们的执着和热情感染,“当时也没想着唱出什么名堂,就是喜欢唱,我喜欢和热爱唱歌的人在一起”。于是,声音测试、分声部、教授乐理知识……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黄云龙开始一点一点地教大家。

刚开始,合唱团成员也会闹别扭。他们中有些人曾是单位的文艺骨干,有时会争当领唱,有时在唱歌时为了突显个人,声音过大。每每此时,黄云龙总是悉心劝说,告诉大家“合唱是统一的艺术,百人的声音要化为一个声音”。

就这样,这支志趣相投的队伍慢慢融合,渐渐成长。2011年,他们在河南省合唱节的舞台上收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收获了银奖。

用坚韧唱出名声

“每年准备参赛曲目都是一场硬仗,但我们从不言放弃。”合唱团成员赵莉说,为了备战今年的中国桂林·第四届中国民歌合唱节,他们持续一个月进行高强度训练——上午、下午、晚上连轴转。大家腿站肿了、腰站硬了、嗓子哑了,回家用点药后,第二天又神采奕奕地准时出现在排练现场。

今年参赛前,成员姚建民的老伴儿脚骨骨折,这下老姚可犯了难:不去演出,怕影响团队成绩;去演出吧,实在放心不下老伴儿。这时,他的老伴儿说:“医院里有医生,身边还有孩子们,你可不能临阵当了逃兵!”老伴儿的话让老姚深受感动,合唱团成员纷纷为她的深明大义竖起大拇指。

学习,都会出现瓶颈期,学习声乐也不例外。黄云龙说,每次遇到问题,大家便分声部讨论,反复听原唱,反复练习,“谁都没有叫过苦”。

黄云龙介绍,现在团里有40多个主力成员,最小的35岁,最大的65岁。每次参加大赛,他们总选择有河南特色的曲目,为的是将河南的声音传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功夫不负有心人。合唱团的名声越来越大,接到的赛事邀请和获得的奖项也越来越多。合唱教室里陈列的满满的奖杯、奖状背后,是合唱团所有成员们的刻苦和坚韧。

用音乐点亮公益

唱出了名声,更不忘回馈社会。牡丹合唱团还有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洛阳牡丹文化志愿服务团队。从2016年开始,这支队伍不断深入乡村,开展文化扶贫。

“只有走到孩子们中间,才能深刻体会他们对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黄云龙介绍,他们的对口帮扶对象是新安县磁涧镇的江沟小学和申洼小学,合唱团成员不但自愿捐资购买学习用品和课外书,而且还给孩子们带去生动的音乐课。

在给孩子排练歌曲时,从曲调的演绎到队形的变换,从开场提示语到退场动作,黄云龙总是耐心教导。“两年前下乡支教时,很多孩子连普通话都讲不好。如今,通过训练,孩子们个个落落大方,无论是对唱歌还是学习,都充满了自信。”黄云龙笑着说,除了参赛获奖,合唱团成员在热心公益中同样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今后,他们将把公益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贾臻 文/图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