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在回顾FAST计划形成与推进的历程时曾这样说:“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参与计划的一些天文界前辈逐渐退休,但他们依然关心并尽力支持着计划的发展。同时,也不断有新人加入FAST计划中来。”
张承民就是在南仁东奋斗了十余年后加入进来的。严俊说,已退休的天文界前辈依然关心和支持南仁东主持的这个事业,是真实且真切的,因为这里寄托着他们奋斗一生、期望祖国天文学重新辉煌的梦想。张承民加入后,在协助南仁东工作的过程中看到他异乎寻常的困难,也是真实的。同样可以说,那是当时乃至现在都很少有人知道的。
正由于南仁东发起和主持的这个工程前后达23年,不少人参与是阶段性的,多数人大抵只了解其中一部分,或只是一部分的一个侧面。由于南仁东的逝去,我也费了很多时间寻访和研读文档,才逐渐看到这个工程的来龙去脉曲折跌宕,逐渐接近这个工程难度和价值的核心。
早先,南仁东构想,把大射电望远镜(LT)中间那个大的做到200米口径,不少人就感到“有点夸张”了,后来规划到500米口径,就有声音说他是个“疯子”。南仁东孜孜以求的“中国天眼”,并不只是要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望远镜看星星。南仁东并非不知其难。因为难,国际天文会议提出需要汇聚多国的财力、物力和科技力来联合制造。因为难,所以南仁东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想把这个国际项目争取到中国来。
南仁东锲而不舍,还因为争取这个项目,中国是有优势的。建SKA需要地理环境、无线电环境,还需要能长期维护的行政力。我国一旦决定在贵州某地建个无线电安静区,行政力、执行力是最强的。这些综合因素,说明贵州有最合适的环境,如果能争取到中国来做这件事, 也是对人类的贡献。所以,南仁东就锲而不舍地追求。
在1995年贵州召开的国际天文学会议上,国际天文学家也是这么看的。然而,就像彭勃说的:“参与的各国提出了多种可能的技术路线,可归纳为‘大口径小数量’和‘小口径大数量’两类。前者由中国和加拿大倡导,后者由荷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倡导。”这个“等”里面有很多国家。南仁东感到竞争的难度大了。1997年,南仁东逐渐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SKA项目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我们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在南仁东心里,这个计划只是他雄心的“底线”,是他胸中的“两手准备”之一。他主持的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并没有放弃争取国际SKA计划。只是这计划中那个大的望远镜变成了500米口径的,周围还有由30多个300米左右直径天线构成的阵列,这真是一个极其宏大的计划!南仁东仍积极准备着用这个宏大的计划去参加国际竞争。为什么仍然这样锲而不舍?这个巨大的国际项目如果争取到中国落地,就意味着世界多种尖端的先进科技会因应用于此而流向中国,将会开启多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