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8月16日 星期
文化走笔
用文化滋养身心
□邱素敏

那个老人,七十了吧,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可思议的事:庄严的《命运交响曲》随风飘荡,他正顶着一头白发在逼仄的小店刻“剁椒烤面筋”;或者优美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正悠扬,“搓背十元起”恰好收尾。

一个认识的字不一定有他认识的人多的老人,放着劲爆的流行歌曲不用,偏要弄点所谓的名曲,是想装文化人,还是真能听懂?我拐弯抹角问过这个问题。老人沉默良久:身体累了,睡一觉就缓解,可心累了,往哪安放?他贪恋过杯中物,驰骋过麻将桌,最后发现从小就喜欢的音乐,才是他慰藉心灵的唯一方式。

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热播的《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

这个拿下中国散文界所有奖项的女孩,做过工人和裁缝,所有的文学启蒙,来源于外婆捡来的旧报纸、邻居的书架和学校的图书馆。她最开心的记忆,就是在做流水线工人那段时间,可以一边干活一边在脑子里想其他的事,比如琢磨读过的某篇文章的某段文字。

纵然身在泥淖,也要仰望星空。和李娟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出了三本书的育儿嫂范雨素。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如此深沉有力的文字,很难想象出自一个初中生之手,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却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着固执的追求:一定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即使活得再卑微,也要让灵魂诗意地栖居世间。

我在感叹越来越多人用文化滋养身心的同时,也在感喟:网络时代,被追捧可能只是一场生命中偶遇的沙尘暴,热闹过后,她们也许还是默默前行的体力劳动者,命运并没得到多大改变,值吗?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叶嘉莹,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先生生于山河破碎之际,饱受颠沛流离和婚姻不幸之苦,在生命的每个至暗时刻,都没有放弃在挚爱的古诗词中寻求力量,古稀之年,依然在为传播古诗词四处奔走。

有人不解:“学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她的答案:“诗词可以让人心不死!”

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精神富足,已不再单是“饱食人”的活法,越来越多普通人,也在尝试用文化擦亮人生。

也许灿烂只是片刻,可谁能忘记,她们带着那份执着和自信闯进我们视野时,带来的震撼与惊艳呢?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