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8月19日 星期

三千八百年不变的匠心
□孙友群

原野上,烈日如火。走进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顿觉凉意袭人。走过长长的汉白玉浮雕长廊,恍如穿越了3800多年时光。博物馆内,出土文物琳琅满目,仿佛每一件都在诉说着3800多年过往的沧桑、讲述着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

且不说长着蒜头鼻子、瞪着圆圆眼睛的“华夏第一龙”绿松石龙形器的呆萌可爱,也不说“华夏第一爵”乳钉纹铜爵那细腰长流的漂亮而飘逸,也不说拙朴的“华夏第一鼎”网格纹铜鼎彰显青铜时代礼乐文明的独特与厚重,也不说王权象征的珍贵玉器七孔玉刀和具有兵符作用的玉牙璋制作工艺的精美绝伦,就是一些小小的工艺品都让我叹为观止!

一件是非常微小的雕刻艺术珍品——微雕骨猴。这个骨猴造型奇特,猴脸人身,抱膝蹲坐,令人过目难忘。它只有一个指甲盖大小,小到需透过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用动物骨骼雕刻而成,通体抛光,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这件精美的器物,是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王室贵族墓葬中一个两岁左右的儿童尸骸上发现的,它戴在儿童的胸前。试想,这个微雕骨猴与王室贵胄的小孩结缘,背后该有怎样的感人故事?

作为王室成员,也许他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征战沙场杀敌无数;也许他的父亲是一位大臣,参与夏朝国家大事。他的父亲壮年得子,生下了这个可以传宗接代的男孩,他被全家视为掌上明珠。当孩子周岁生日时,贺喜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父亲的亲朋好友、同僚、部下都赠送了贵重礼品。一个与贵族熟识的工匠给小男孩赠送了一件技艺精湛的工艺品——微雕骨猴。这个不起眼的小骨猴,却获得了小男孩的青睐,他爱不释手,连晚上睡觉也让它陪伴左右。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孩子两岁左右时不幸染病,尽管全力救治,还是夭折了。父亲悲痛万分,在厚葬中,父亲把孩子生前喜爱的这件微雕骨猴戴在他的胸前,让它永远陪伴儿子,不离不弃。几千年过去了,父亲和儿子都已经化作白骨,但高超的工艺、浓浓的爱意一直深藏在这件骨猴身上。

另一件令人稀罕的小动物艺术品是陶蟾蜍。这只陶蟾蜍匍匐在地,双眼圆睁凝视前方,嘴巴微微开启,全身布满了细线雕刻的圆点纹,仿佛要伺机捕食猎物,形象生动逼真。整个蟾蜍雕工娴熟,造型敦厚,形象奇特,生动有趣。谁能想到,夏朝手工艺竟达到如此精妙绝伦的程度!在古人眼里,蟾蜍是一种吉祥物,它寄托了夏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月宫中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古人也称月宫为蟾宫,科举高中叫“蟾宫折桂”;我国民间认为,金蟾能招财聚财,还能镇宅避邪,它与麒麟、貔貅等一样,都是祥瑞之物。

在“厥土生民”展厅,一件造型独特的陶器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种叫“甗”的古代炊器,被称作“蒸锅的雏形”。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叫“陶甑”,其底部有几个小孔,相当于蒸锅中的箅子;下部是个三足中空的“鬲”,可以装水和加热;陶甑置于装水的陶鬲上加热,就可以蒸熟食物了。从这种陶制炊具的设计,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是何等的聪明!

二里头遗址位于古河洛北岸,河水丰沛,黄土细腻,制作陶器的条件得天独厚。陶器是夏朝人离不开的生活用具。展柜里,有盛放肉食的陶鼎、盛酒的陶爵、温酒的陶盉、烧饭的陶鬲、盛水的陶罐等。这些距今3800多年的器物,不仅体现了夏代先民的创造力,更珍藏着他们日常生活的“烟火气”。

博物馆里有众多的精美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陶器、骨器等,在二里头遗址都有相应作坊区。夏朝工匠身份低贱,生活贫苦,但他们心灵手巧,用数千年不变的工匠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二里头夏都辉煌的文明,都是这些普通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走出博物馆,余晖洒满大地,这片土地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