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版:人文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4年10月30日 星期

客家南迁中转站 基因族谱证起源
□李焕有
石壁客家祖地景区 邱北苓 供图
扫码阅读该栏目已刊发文章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大槐树的文化寓意无须多言,石壁村的文化亦有丰富蕴涵。石壁村,是客家先民由北向南大迁徙的中转站。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地处闽赣边界中部、武夷山东南麓,有1300余年的建县历史。石壁200多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为客家先民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大批中原先民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粤赣接合地。至唐宋间,石壁已经会聚了213个姓氏祖先数以万计的南迁汉民,孕育形成第一代客家人。此后,客家先民以石壁为新的起点,向外拓展,漂洋过海。

宁化石壁建有客家公祠。公祠后倚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回廊连为一体。前厅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始祖;后厅称文博阁,展示着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1995年以来,宁化每年10月举办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迄今已连续举办30届。石壁客家祭祖习俗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廖开顺在《石壁客家述论》一书中说,“石壁”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代表客家族群的孕育地和客家文化创造地。中原汉文化是客家文化的根毋庸置疑,我们说的“原生地和创造地”,是指在河洛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文化的特点。如石壁是客家方言的摇篮,培育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重构家国一体文化,较早开启重文兴教之风,开创了许多民俗之风,等等。这些带有开创性的文化事象和文化内涵,从唐、宋传承至今,并未“褪色”。

学者林嘉书在《客家摇篮·石壁村》一文中考证:目前,台湾至少有60个常见姓氏中的600多万人与石壁客家有关,其中300余万是客家人,另外200余万是自石壁经南靖、平和、诏安、漳州等地迁台的闽南人。他们90%以上共尊宁化石壁始祖为始祖、一世祖或开基祖。许多台湾客家同胞与石壁客家人是五代直系和三代旁系亲属。在台湾省桃园县龙潭镇至今还有宁化村。

众多学者呼吁,应该建立“石壁学”,让更多的学者关注石壁客家文化现象。事实上,对石壁客家文化不仅进行田野调查,还有学者开始从学理上分析石壁客家人起源问题。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研究员孙朝辉主持“客家人基因族谱”项目得出结论:检测了宁化境内的105个姓氏的393个样品后发现,在这些姓氏家族中,将近三分之二的父系血缘来自北方中原汉族,如伍、罗、巫、伊、李、郑等。在这么狭小的地理区域里,能形成这么大的中原人群体,应该是因为石壁是宜居之地。

宁化客家文化中心伊主任介绍:“族谱记载,伊姓的始祖是商朝的贤相伊尹,相传出生地在洛阳九皋山附近的伊河岸边,后代居住在开封府陈留县,唐末避乱迁入宁化。基因检测之后,发现我们竟然是白人的后代。”

资料显示,他们可能是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西方商人或使者。另一种推测是,在北魏时期,鲜卑人进入中原,并在洛阳建都。有一支鲜卑贵族伊娄氏改姓为伊,宁化的伊姓出自鲜卑族这一支。他们中有白色人种的基因。唐末的战乱,伊氏的祖先才从河洛迁到福建宁化,成为客家人的一部分。伊氏家族在宁化落地生根,繁衍了千年,因为科学技术的发达,才被揭开了身世的奥秘。

至于夏商时期的伊尹家族怎么会有白人基因,最合理的解释就是通婚。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