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版:洛浦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2025年1月14日 星期
旅人凝望
心心念念登斯楼
□王耀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凡受过初等教育的中国人,恐怕无人不会背诵这首唐诗《登鹳雀楼》。此诗是王之涣登鹳雀楼时所吟,可谓情与景会,物我相融,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又蕴意着无限希望和无尽憧憬,成为炎黄子孙千古传诵的名句。

进入新世纪,令人情动心迷的鹳雀楼雄姿得以重现,使我心心念念,向而往之,可总没有合适的机会。

冬日的一天,几位知友小聚,当信马由缰地谈到思想境界的话题时,便自然联想起王之涣的诗句。一兄长当即提议:“何不去登鹳雀楼?”大家无不怦然心动,争相响应,说走就走。

那天,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我们一行八人分乘两部车,沐着冬日暖阳,沿连霍高速一路向西驰去。

去之前我做了一点功课,知道登鹳雀楼离不开看黄河,不近距离观瞻黄河那奔流不息的气势,就难以真正体会鹳雀楼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意义。车过潼关,我们就把观览风陵渡故址作为登鹳雀楼行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处“鸡鸣一声听三省”的渡口,是晋、陕、豫的交通要冲,曾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奔腾的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由北向南到潼关附近,因受华山所阻,折向东流,风陵渡正处于向东转的拐弯处。我们一行站在渡口岸边,满怀感慨地久久凝望着自北奔腾而来、在身边迤逦向东而去的母亲河,像是在滔滔浪花中寻找那亘久的敬畏与景仰。黄河东流去,心潮逐浪高,一种难以名状的温暖和感叹在心底升腾起来……

离开风陵渡,已近午时。为身临其境体味王之涣“白日依山尽”的诗意,我们驱车到蒲州镇吃午餐并小憩后,待太阳偏西时方去登楼。

鹳雀楼位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坐南朝北,西依黄河,南枕中条山,因为有鹳雀经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因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建筑特色、优越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的旅游与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风和日丽,天公似乎一直有意眷顾着我们。大家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悬挂着“鹳雀园”匾额的大门,远远看到阳光从高耸的鹳雀楼后面斜照过来,给雄浑的楼体和层叠的飞檐镶嵌了一道道金边,显得既气势恢宏又美轮美奂。跨过鹳影湖石拱桥,走过寓意吉祥的唐韵广场,来到了鹳雀楼前。抬头观望,楼顶上方蓝底金字的“鹳雀楼”大匾,在暖阳洒落地面的片片璀璨反射下流光溢彩。拾级而上,只见大门匾额“文萃李唐”四字金光闪闪,两侧立柱上镌刻的“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楹联熠熠生辉。

重建的鹳雀楼是一座仿唐风格的高台楼阁式建筑,雄伟壮观,外观四檐三层,总高73.9米。内分六层,每层都设有主题展示。我们逐层观看,步步向上,静心体悟着每一层所览景观的微妙变化。

夕阳西下之时,我们登临顶层,环绕四周,风光旖旎,山河壮丽,美景尽收眼底,仿若置身于立体山水画卷之中,凭栏伫立,极目千里,白云辽远,天高地阔。西边横无际涯的原野上,黄河如丝似练,南边的中条山逶迤连绵,山色如黛,更远处的西岳华山若隐若现。在这里,还可以听到一种说法,“中华”二字就来自中条山和华山。念此,往鹳雀楼上一站,就觉视野更为开阔,襟怀更加磊落,时空感更加强烈。

顶楼西南飞檐之下,矗立一尊王之涣的铜像,他左手持纸,右手握笔,髯须飘扬,极目远眺,正在将眼前的景象吟句成诗……

“白日依山”即将呈现,我们心潮澎湃,也同诗人站在一起向远方凝望。同行一善于朗读的女士,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穿透力的音质,配以落落大方的动作,唤起了众游客的心底共鸣,掌声在空中久久回荡……

远眺夕阳下的黄河,遥想千年之前,王之涣也是站在这里,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索,写出这首令人常诵常新、品味不尽的短诗。也许他也没有想到,这区区20个朴实无华的汉字的组合,千百年来吟诵不绝,激发了多少中华儿女深沉的思索和奋进的力量,已经融入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人生就像攀登鹳雀楼,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要想站得更高,就要更上层楼。只有一步步不断地努力,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才能练就更旷达的胸怀,才能攀上更高的人生境界。

“心之所愿,无所不成。”心心念念的地方,脚步迟早可以抵达。有人说,观黄河,可以大胸怀;登鹳雀楼,可以高境界。从鹳雀楼归来的我们,深以为然。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