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集众智谋发展,凝心聚力谱新篇。8日上午,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上,6位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围绕科技创新、未来产业、城市调性、客家文化等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充分体现了广大政协委员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担当。
王斌委员
关键词:易货贸易
国际易货贸易是一种国际间通过“以货换货、以物易物”补充现汇不足的结算方式。王斌认为,目前洛阳市还存在着易货贸易产业数字化转型迟缓、数字赋能有限等问题。
王斌建议,推广学习国际易货贸易头部企业先进经验和技术,引导传统易货企业数字化转型;以易货为纽带,建立跨企业、跨产业、跨地区联动机制;依托我市深厚产业资源,推动易货贸易产业链、数据链、价值链融合应用,构建集“数字化展示、交易、结算”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数据服务网络。
吴海霞委员(代表民盟洛阳市委会)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港作为一种新型的科技创新综合体,通过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我市具备建设科技创新港的创新资源优势和扎实产业基础,但要建好科技创新港,充分释放其效能,还需解决好相关问题,才能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蓄势赋能。”吴海霞说。
吴海霞认为,我市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筹建科技创新港的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差异化布局,充分发挥这些创新资源和产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规划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要革故鼎新,建设高效能管理体制机制,探索“事业单位+平台公司”的运行模式,探索“合同科研”评价体系,通过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此外,还应建立技术研发市场导向机制,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释放创新活力。
李延科委员(代表民建洛阳市委会)
关键词:未来产业
“就目前看,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在顶层设计、发展路径、要素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市未来产业的发展。”李延科说。
李延科建议,加快打造未来产业“瞭望塔”,建设前沿技术预见和技术调查平台,持续跟踪国内外前沿发展态势和技术演进趋势,结合国家战略和洛阳当地需求开展重点赛道的长期和可持续性研究。
他说,未来产业是长线投资,需要耐心资本,一方面需要吸引更多投资公司来洛发展,激活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和投资未来产业。要积极培育洛阳未来产业应用场景,并广泛开展解决方案和产品征集,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有效衔接和精准应用。要加快未来产业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专业化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边研发边转化的快速迭代机制,为科技成果搭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桥梁。此外,还应建设未来产业人才队伍,推动建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和利益共同体。
崔福云委员(代表农工党洛阳市委会)
关键词:碳排放
“将碳排放纳入环评管理体系,在拟建阶段对企业的碳排放、碳足迹和碳交易提供技术指导,将有助于降低减碳成本,突破碳关税壁垒,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崔福云说。
崔福云表示,在积极拓宽我市碳排放管理试点范围的基础上,要组建专家团队,密切关注国际碳排放政策调整对我市企业产品出口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制定应对策略。要构建完善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建立碳排放数据监测与收集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各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收集,助力企业精准降碳。
郭家启(市政协智库专家)
关键词:城市调性
郭家启认为,艺术应担当起城市调性升级的重要责任,通过将传统底蕴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为城市赋予新的生命力,进而推动洛阳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郭家启表示,我市应坚持“点”“面”结合,构建多维度艺术载体,比如“点”上,可以借鉴丹麦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模式,建设洛阳现代美术馆,打造融合洛阳独特园林风貌、鼓励漫步探索的游逛式美术馆;“面”上,可以将工业遗存、商业综合体、公园等改造为艺术展示节点,推动“艺术+社区”“艺术+交通枢纽”等场景融合,形成全域艺术网络。
郭家启还建议我市高等院校增设策展专业,培养具有高度综合能力的策展人才,提升艺术空间的艺术氛围和设计水平。除此以外,还应促进洛阳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和地区在更多文化艺术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引进更多优秀的艺术资源和文化项目。还可依托艺术场馆,打造具有全球号召力的文艺品牌,结合洛阳自身特点,创办以“洛阳”命名的世界级文化艺术盛宴,以城市之名打造全新文旅IP。
刘红波委员(代表政协偃师区委员会)
关键词:客家祖根地
2024年10月,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在洛阳举办,异彩纷呈、影响深远。
“偃师区承办了大会的拜祖活动,接待嘉宾近3000人,受到海内外客亲好评。大会决定每两年在洛阳举行一次全球客属拜祖活动,如何承办好拜祖活动,打造客家南迁祖根圣地,实现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至关重要。”刘红波说。
刘红波表示,应进一步考察外地拜祖活动的优秀经验,深入挖掘洛阳根亲文化优势,将洛阳客家元素融入拜祖活动,体现洛阳地域文化特色。要以拜祖活动为载体,坚持市场化思维,吸引客亲和社会资本,建设姓氏馆、姓氏柱,完善世界客家祖根地纪念公园周边服务配套功能。应以打造非遗品牌为目标,提升拜祖文化展示等环节质量,对圣火、圣土采集仪式进行优化,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活动规制。应围绕拜祖活动,加强河洛文化研究,重点结合客家文化做好追根溯源,持续擦亮洛阳“客家祖根地”品牌。
洛报融媒记者 孙小蕊 赵晨熹 李三旺 通讯员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