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洛报融媒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董玉婕)记者日前从市委社会工作部获悉,按照2025年洛阳市“转作风、大攻坚、建新功”行动要求,我市将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乡里中心建设完善拓展、提质增效、持续发展,今年12月底前推动150个乡里中心实现提质升级。
如何实现乡里中心提质升级?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工作。
优化拓展布局
坚持“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功能融合化”理念,根据群众需要动态调整各类公共服务空间,把政务服务、日间照料、托幼、卫生保健等使用频次高、服务老人孩子等特殊人群的功能尽可能安排在一楼。同时,所有功能按照便捷易用、功能分区、错时使用的原则合理布局,做到场所使用经常化、空间利用最大化、作用发挥高效化。
动态调整功能
把满足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多种形式,定期广泛征求乡里中心服务功能调整意见,原则上每半年征集动态调整一次,并依托现有功能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和项目。
探索长效运营
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市场运作的常态长效运营模式,重点围绕“一老一小”群体,广泛推广“大食堂+助老小灶”“乡贤捐助+集体补贴+群众付费”“集中互助”等养老模式,积极探索采用“场所换服务”“公建民营”“村集体+志愿者”等形式开设儿童“四点半”课堂和提供节假日看护,实现常态长效运营。
重在群众参与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加快培育群众“三自”组织,着力构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自治组织要深度参与村(社区)治理工作,实现村民自主管理村务;自乐组织要以形式多样的比赛、节庆活动为载体,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志愿组织要在扶弱济困、环保清洁、治安维稳等方面增强村民的自我服务能力。
坚持数字赋能
大力推进乡村治理智慧化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推动乡里中心服务功能便捷化的路径方法,探索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建设公共文化云、智慧图书馆体系等。
根据计划,我市今年将分批次、分阶段完成150个乡里中心提质升级任务,逐步把乡里中心打造成群众愿来、想来、常来的服务中心、活动中心、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