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国产大模型以“小成本办大事”的高性能惊艳全球,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深化、科研技术加快落地的生动写照。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近段时间,记者走访多地发现,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
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4月份我们要参加北京亦庄的半程马拉松比赛!”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见到记者,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品牌公关负责人魏嘉星忍不住分享喜悦之情。参加比赛的不是“人”,而是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从2023年底成立创新中心,到如今实现机器人平地行走、上下台阶、跑马拉松,不过一年多时间。科幻场景何以加速走进现实?
“创新中心目前已联合全球科研机构、高校和业内头部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并将在多个高价值场景中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魏嘉星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认为,深化产学研合作,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供需矛盾,把科技力量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融合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
生物医药分中心已有7个高校创业项目入驻,信息通信分中心拟落地高校成果转化项目4个……去年底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揭牌以来,一连串数字见证融合创新成效初显。
通过建立全流程一体化工作服务机制,转移转化中心将应用学科与区域产业发展进行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科创环境,破解成果转化供需错位的堵点。
推动建设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制定企业主导产学研专项规划……放眼全国,更多地方正加快系统谋划,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
以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评职称靠什么?论文还是奖项?如今,科技成果转化也成了有力的“敲门砖”。
“之前确实没想到,这样也能评上职称!”回想起评职称的经历,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严正国颇为感慨。得益于陕西推出的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严正国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通过特殊评审评上了教授职称。
相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赵圣尧身上。
赵圣尧告诉记者,自己的专业应用性强,但对发表论文帮助有限。“因为没有更多晋升路径可选,我挺担心自己的学术生命力。”
2024年,山东通过实施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逐渐构建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赵圣尧选择申报应用技术开发型岗位,目前不仅职称得以晋升,还获得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取得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破除“唯论文”倾向,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正不断调动科研人才持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展望新的一年,优化分类考核、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成为多地多部门圈定的改革重点任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激励办法;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促使发明者、创新者合理分享创新收益;上海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断健全,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将进一步释放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能量,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形成良好预期,更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落地
“专业”,越来越成为行业内的共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要有专业的平台、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调研中,记者注意到一种新职业。有人称之“技术经理人”,有人称之“科技经纪人”,从业人员更愿意形象地称呼自己为“科技红娘”,提供“技术端”到“市场端”全链条陪伴式服务。
“我们得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招商、懂培育。”陕西西安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科技经纪人白宇豪笑称自己是个“杂”家,既要有发现好项目的眼光,也要有帮助公司搭建框架的能力,还要有为公司寻找投资和市场的办法。近两年,他已经服务了十多家企业落地。
“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企业家可能是最难的部分。”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董事长陈锦说,通过遴选技术经理人担任孵化企业的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科学家和经理人发挥各自优势,让科创企业尽快适应市场、占领市场。
依托这样的思路,研究院已成功孵化出拥有400余人、近2亿元产值的“明星”企业——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其生产研发的碳化硅芯片在市场上已小有名气。
福建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技术经理人学院,江苏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织好成果转化服务保障网,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增添更多“新”意。
(据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
▶▶ 新华时评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壮大新质生产力
多地“新春第一会”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春晚舞台;前沿影视技术赋能电影产业,《哪吒之魔童闹海》屡破票房纪录……新春伊始,“创新链”紧密衔接“产业链”,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点燃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相互交织,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深入把握其内在逻辑,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全面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必有之义。这个春天,国产大模型DeepSeek以“小成本办大事”的高性能惊艳全球;S1000型浮空风力发电系统在江西试飞成功并发电;从无人矿山到智慧港口,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持续赋能传统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应用加速迭代,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背后是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市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用好我国产业基础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超23亿人次交通出行、国内出游5.01亿人次、揽收和投递快递包裹超19亿件等,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显现出超大规模市场蓬勃活力和巨大潜力。基础设施、产业配套、人才支撑、多样化的应用场景需求等优势,正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改革向纵深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引导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中长期激励办法,福建实施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引导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让科技成果加快“落地开花”。
追“新”逐“质”,奋楫者先。向科技创新要新质生产力,我们已在路上,未来必将更加精彩。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