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八关”是东汉时期拱卫京师洛阳的重要军事工程,其中孟津关与小平津关位于今洛阳市孟津区境内。
孟津区自周代至五代,一直是都城洛阳北部的战略要冲。清嘉庆《孟津县志》记载:“自禹以来,有以同盟伐纣,有以绝河亡秦,东汉设关也以二渡,元魏屯兵也以河桥,以至齐戍柏崖,唐保三城,莫不视为必争之要地。” 历朝历代,凡攻取洛阳者,必先控制孟津黄河渡口与关隘。
《孟津县志》记载,孟津关在会盟镇扣马村东的同盟山下,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东汉时,洛阳城北有两大城门:西为夏门,东为谷门。从这两座城门出发,翻邙山,过黄河,大多需从孟津关渡河北上,前往山西、河北等地。可见,孟津关对当时的洛阳城意义十分重大。唐人胡曾形象地写道:“秋风飒飒孟津头,立马沙边看水流。见说武王东渡日,戎衣曾此叱阳侯。”
如今,孟津关遗址位于黄河河心,原来的关址已无踪迹。
小平津关同孟津关一样,其遗址也淹没在会盟镇花园村西北的黄河之中。历史上,小平津关也是黄河上的一个津渡,与孟津关一起肩负着守卫洛阳北大门的重任。
小平津关因孟津古名平县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其地位仅次于孟津关(孟津曾叫富平津),故名小平津关。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为阻遏黄巾起义军,汉灵帝命大将军何进设置八关都尉,屯兵把守,拱卫京师。由此可以看出,小平津关为都邑洛阳的八关之一。
当时,小平津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重要渡口和关隘,也是一个厮杀拼搏的古战场。
史料记载,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宦官张让杀何进,袁术攻入宫中。张让胁持汉少帝连夜逃往小平津关。后来,追兵赶到时,张让投河自尽,来军迎回少帝。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刘曜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司徒傅祗梦想恢复西晋,招兵买马,屯兵小平津关,可惜被刘曜十万大军攻克。
如今,从洛阳往北过黄河,建有铁路桥、公路桥,交通非常便利。小平津关与孟津关早已完成了古渡险关的使命,消失在岁月的烟云之中。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它们则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