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提起苏东坡,人们马上会想到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康震说:“中国文化史上如果没有苏东坡,将会黯然失色很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生于1037年1月8日,卒于1101年8月24日,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平顶山市郏县有个三苏园,那里葬着苏轼和其弟苏辙的遗骨,还有其父苏洵的衣冠冢。
苏轼祖籍河北栾城,出生在四川眉州眉山,逝于江苏常州。人们不禁要问,三苏为何长眠在了郏县小城?不久前的一天,带着这个疑问,我和朋友来到了平顶山市郏县三苏园。
三苏园坐落于郏县西北23公里处的小峨眉山脚下,这里山川秀美,土厚水深。三苏园由三苏陵园、三苏祠、广庆寺、三苏纪念馆、东坡碑林等组成,占地680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走进三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三苏纪念馆前立着“三苏”铜像,在三苏纪念馆,我们了解到了三苏登峰造极的文学成就和苏轼跌宕坎坷的一生。
苏洵年轻时遍游四方,27岁才发愤读书,《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就是他的故事。苏洵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落第,遂放弃仕途,潜心创作,成为一代文豪。
苏轼、苏辙兄弟天赋超群,苏洵教子有方,14岁时,苏轼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诗文被人们争相传诵。苏洵培养出了苏轼、苏辙两位文坛巨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称道。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20岁的苏轼与18岁的苏辙中同榜进士,轰动了京都开封,苏轼、苏辙兄弟开始步入仕途。然而,“乌台诗案”让苏轼跌入了人生低谷。苏轼为官四十载,被贬谪三十三年。苏轼一生虽坎坷多舛,却始终豁达乐观,其一生可用“8341”这四个数字概括。
“8”是当过“8个州的太守”。苏轼先后当过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登州(今山东蓬莱)、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州)8个州的太守。
“3”是“三部尚书”。宋哲宗即位后,受高太后支持,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复任为朝奉郎,在几个月内连升12级,先后担任了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等职。
“4”是“四处贬谪”。苏轼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
“1”是“一任皇帝秘书”。苏轼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为正三品要职。
苏轼一生创作诗歌2700余首、词作300余篇、散文4800余篇,并独创成语42个,在农业、水利、医药烹饪、养生等方面也有建树。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因为“他有一个自由的灵魂”。
苏辙与苏轼是手足,更是知己。二人以诗文为媒,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相知相惜、患难与共的佳话。
最后,我们来到三苏陵园,了解到了“三苏葬郏”的原因。
宋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允许出身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死后葬于京畿之地,即距京都开封500里范围内,以示对朝廷和君王的忠诚。如出生于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的欧阳修葬在了新郑,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葬在了伊川。
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苏洵携苏轼、苏辙前往京都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其间写过一首诗,诗中表达了他对在嵩山脚下、洛水之畔购置土地、筑造居所的愿望。这影响到了后来苏轼、苏辙以郏县为葬身之地。
公元1101年8月24日,苏轼病逝于常州。之前,苏轼在给苏辙的信中写道:“即死,葬我嵩山下。”苏轼逝世后,其子遵照他的遗嘱,将其安葬在了郏县小峨眉山南麓。
十年后,苏辙在颍昌(今河南许昌)去世。苏辙生前与夫人史氏相约,期望死后能与兄长苏轼同葬一地。其子遵父遗愿,将苏辙葬于苏轼墓旁,时称“二苏坟”。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县知县杨允又置苏洵衣冠葬于两公冢之间,始称“三苏坟”。这就是三苏园的由来。
近年来,东坡文化持续升温,三苏文化已经成为郏县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彰显其价值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