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洛城,牡丹正悄然萌动。在涧西区重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共享奶奶”蔡春芹在给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洛阳大妈”毕清风在为戏迷爱好者开展技能培训;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在“道德积分超市”里用参与环境整治得到的积分兑换粮油……这些生动场景,是洛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洛阳市以阵地建设为基、理论宣讲为魂、服务群众为本,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城市肌理的最深处,让文明的种子在千年古都生根发芽。在第62个学习雷锋纪念日来临之际,回望这条以人民幸福为底色的实践之路,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
1 服务站点建到百姓身边
涧西区长二社区,一个由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网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散发着浓浓的青春气息。这里不仅开设了新华书店,打造了小型图书馆,还引入了洛阳本土咖啡品牌“西城十二咖”,每天都会吸引不少青年人到此学习、休闲。
“过去这里是堆杂物的库房,现在成了群众最爱来的地方之一。”长二社区党委书记高瑞兵说,通过“空间换资源”模式,将商户运营与居民自治结合,实践站年均服务人次突破5万,实现水电和基本维修自给自足。
“阵地建设,关键要有人气、有温度。通过‘三级书记’主抓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网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元鹏说。
硬核数据背后,是“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的温暖承诺。洛龙区打造的64道文化长廊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标语巧妙融入唐风建筑;偃师区打造商都文化广场等172个文明实践广场,定期开展“偃艺夜八点”等特色活动;在栾川县的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能用参与环境整治得到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群众文明素养……
洛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基础,持续推进邻里中心、养老中心、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市集等社区“4+1”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健康、教育和政务服务六大基本公共服务进基层。如今,阵地建设已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融入“家门口”的服务,成为群众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2 党的理论飞入千家万户
2月20日,偃师区缑氏镇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一场戏曲下乡活动吸引400余人到场观看。其间,偃师区委党校的青年教师杨道宾走上戏台,在没有PPT、演讲稿的情况下,从说文解字里的“忠”“孝”讲起,深入剖析日常孝道对家庭的长远影响。
这种“田埂上的宣讲”从去年至今已举办多次,讲师们把抽象理论变成易懂土语,把枯燥说教变成走心唠嗑,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变得群众喜闻更乐见,见行更见效。
在瀍河区塔东社区,居委委员石磊洋创新“宣讲+服务”模式:组织文艺队进公园、进社区,将理论融进节目、将政策凝成曲艺,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策划“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发起“塔东社区爱心义剪”项目,3年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00余人次。
如今,洛阳构建的“1+15+N”宣讲矩阵充满创新活力:通过专家教授宣讲队伍、基层干部宣讲队伍、群众能人宣讲队伍“三军合力”,形成分层次多样化宣讲体系;青年宣讲员在“河洛青年说”中用脱口秀的形式解读新发展理念,举办训练营培养新生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在栾川重渡沟的农家院里,用民宿经济案例诠释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在瀍河区文明实践广场开展“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边做面塑边讲文化自信。
尤其是“E起学理”网络传播行动推出的690条微视频,让理论宣讲突破时空限制——田间地头的老农刷着手机就能学农技,地铁上的上班族听着音频就能懂政策。当党的创新理论遇上河洛大鼓、豫西梆子这些“最洛阳”的表达方式,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3 全民参与共建美好家园
“过去社区搞活动要靠干部求人参加,现在得用报名小程序‘抢名额’。”涧西区洛铜社区党委书记岳媛的感慨,折射出“三自组织”培育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如今,全市培育的4320个自治组织、7654个自乐组织、8100个志愿组织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引导群众参与秩序维护、文明劝导、邻里互助等基层事务,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群众从“旁观者”变“当家人”。在涧西区重二社区,“共享奶奶”项目让退休教师接送双职工家庭孩子上下学,该项目去年12月受河北卫视邀请参与该卫视跨年晚会节目彩排及录制;洛龙区龙瑞社区B区“龙瑞大叔”文明督导团,遇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就会上前劝导,让小区文明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创新服务融入生活场景。“洛小青”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天元社区推出的“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目前已有个人储户超3000人,催生出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队12支。
群众智慧催生特色项目。在涧西区周山路街道中泰花城社区,78岁热心居民李花竹带头创立“心灵手巧缝补站”,已吸引30多人加入团队,完成衣物缝补超1000件;伊川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该县青少年群体实施“萱草花”沉浸式普法项目,以“短视频”“剧本杀”“飞行棋”为载体开展创新普法宣传活动,让青少年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
眼下,洛阳正以打造多元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引导各县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不同的维度去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截至目前,洛阳市稳定实施一年以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有2300余个。
4 文明新风浸润日常生活
在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的道德积分超市里,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米面粮油,村民杨团彬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120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这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的积分体系,将61种文明行为量化赋分,每种行为的分值为1分至500分,已有1200余名村民在平台注册账号,周登录使用率超50%。
以文化人温润心灵。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以“乡愁”“好家风”“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在绵延近1公里的民居外墙上绘制墙画,使民居外墙变成美观又会“说话”的“宣传员”,成为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文化自信的新阵地;老城区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联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课”活动,让数万名参观者在革命文物前接受精神洗礼。
品牌活动绽放异彩。首届城市文明生活季活动培育的162名文明推介官,开设“洛阳文明那些事”“城市变化我来说”“童言童语讲洛阳”等板块,以短视频形式推介洛阳文明资源;“洛城有爱 暖心有我”为民服务品牌,通过2700余场活动惠及23.5万名群众,以小行动汇聚大爱心。
志愿服务温暖人心。第41届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共有3.6万余人次参与文旅志愿服务,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春节期间开展的“爱在洛城”免费接送游客暖心行动,有超500位私家车车主参与,洛阳娄建党雷锋车队免费接送外地游客1600多人;洛阳市注册志愿者超120万人,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为新俗语。
5 打造文明实践洛阳模式
2月12日元宵节,洛阳市2月份“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会场活动在伊滨区中央公园悦动广场举行。活动现场不仅有锣鼓、秧歌、舞龙、花船等民俗展演,还设置了非遗、文创、美食等30余个文明实践摊位,打造了绚丽多彩的灯会景观,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千余人到场。
一月一主题,是洛阳市“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的一大亮点。两年来,洛阳市坚持把“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作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效载体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具有洛阳特色的社区文化和文明实践品牌。
偃师区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孟津区开展“黄河岸边是我家”主题活动,老城区通过“文明+文艺”的创新形式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自“社区邻里日”活动开展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做实“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创新“自选动作”,以一地一亮点的区域差异,走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特色路”。
如今,行走在洛阳城中,文明实践的印记清晰可辨:老城十字街的“诚信商户”挂牌折射了商业文明提升,地铁站里的“牡丹文化主题车厢”彰显了城市美学追求,社区广场上的“家风家训墙”记录着德善传承;持续四年的“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累计举办3600余场活动,发动3.2万名志愿者服务96.9万人次,让“钢筋森林”里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
展望新征程,2025年河南省“学雷锋·我行动”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活动将在洛阳启动,这座千年古都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洛报融媒记者 刘嘉仪 通讯员 徐若雨 陈志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