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大地,伊洛河汇流波涛滚滚,代代戏曲人薪火相传。
这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土地,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闻名,更以其深厚的戏曲底蕴被誉为“戏曲之乡”。多年来,偃师豫剧团、曲剧团通过创排优质剧目、拍摄戏曲电影、送戏下乡、培养艺术人才等举措,凝心聚力铸就戏曲文化辉煌。从《假婿乘龙》《拾女婿》《七品芝麻官》到《山妞》《三愿意》《唐知县放粮》,偃师区先后打造了10部戏,这些戏都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
送戏下乡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月14日,农历正月十七下午,缑氏镇扒头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台上锣鼓铿锵、戏韵悠扬,演员们以婉转动听的唱腔和精彩传神的表演,为广大群众带来一场“文化盛宴”,正式拉开了2025年偃师区“送戏下乡”惠民活动的序幕。
“作为一名老戏迷,很开心能在家门口欣赏到如此高规格的演出。希望以后能多举行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过足戏瘾。”现场群众激动地说。
近年来,偃师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活动。2024年,偃师区举办各类文艺活动750余场,送戏下乡224场,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深耕创作 持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偃师文化厚重,文艺创作的潜力和空间巨大,是中国戏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是豫西调的重要起源地和传承地,也是豫西调和曲剧最早的核心流传区之一,拥有丰厚的戏曲艺术沃土。
根向下扎,花向上开。偃师豫剧团、曲剧团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思维理念,持续深化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在坚持公益性前提下加快走向大市场,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立足市场需求,挖掘本土人文历史,倾力打造本土剧目。
体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民情怀的豫剧《唐知县放粮》、以替儿还债的“诚信老爹”真实事件改编的现代豫剧《伊滨人家》、廉洁题材曲剧《老实官》、以全国爱国拥军模范臧莲凤为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曲剧《兵嫂兵妈兵奶奶》……一批批有温度、接地气的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展现了向上向善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用具有精神气象的作品丰盈基层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戏曲电影 为戏曲传播注入新活力
互联网拓宽了文化的传播方式,戏曲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创新和发展?又要如何吸引年轻观众?这是一个重大挑战。
人才是戏曲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送出去,请进来”,偃师选派优秀演员外出交流、学习、深造,同时邀请业内专家前来授课指导,全方位提升演员综合能力;另外,发挥剧团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通过师徒结对、定期授课,不断提升青年演员戏曲技能,为偃师戏曲的可持续发展未雨绸缪,夯实人才根基。
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发展需借助各种传播手段,要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受众范围。为使传统戏曲迸发出新活力,两个专业院团在努力推出更多优秀剧目、提升优秀文艺作品影响力的同时,坚持内容至上,将好的剧本以多种形式传播出去。
曲剧团凭借《老实官》斩获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奖,豫剧团原创戏曲电影《唐知县放粮》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上映,豫剧团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玄奘传说为蓝本创排了《玄奘》,大型现代曲剧《兵嫂兵妈兵奶奶》代表洛阳市参加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2024年年底豫剧电影《讨饭国舅》在横店影视城顺利杀青……多种形式的传播,为偃师戏曲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新时代、新征程,偃师将继续全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扛起传承发展传统戏曲的大旗,背靠传统创新发展,扎根乡土服务百姓,丰富传统戏剧时代内涵,传播本土特色文艺精品,打造特色惠民活动品牌,持续推动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薛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