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鹤观遗址位于今偃师区缑氏镇缑氏村西北约300米处,原有建筑无存,现有庙宇系20世纪90年代在旧址重建,面积不大,形制简单,仅有山门、玉皇殿、无极殿等。据院内保存的两通古碑所记载的内容来看,仙鹤观及其所在的缑氏镇不同寻常,有历史,有故事。
这两通古碑,可是院中的“宝贝”。一通是仙鹤观记碑,高1.72米,宽0.77米,圆首,底座已不存,碑文20行,为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所立。另一通是重修仙鹤观记碑,高1.2米,宽0.7米,首身一体,楷书镌刻,碑文20行,立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
宋碑正文记载:“缑氏县前记有周灵太子控鹤升仙之事,故城东三里有仙鹤观者,得号于李唐间……”据此可知,仙鹤观始建于唐代,后来“年祀浸远,属址因废”。宋碑碑阴刻有《重修仙鹤观实录》,文中说仙鹤观于北宋庆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28.3亩,依次建有门楼、道堂、老君殿、真武殿、正堂殿等大型建筑。明碑也记载了正德年间对仙鹤观进行修葺扩建一事。
1944年,日军攻占缑氏镇,他们为修筑碉堡,拆庙毁墙,使仙鹤观沦为废墟,令人愤慨和痛惜。
仙鹤观现在看似普通,但据历史记载与当地传说,它同两位太子驾鹤升天的故事有一定的关系。
一位是东周太子晋。太子晋因不满父亲周灵王实施的一些政策,被废为庶人。他怀着一腔悲怨离开王宫,隐居山中修道几十年,最后在缑山驾鹤升天。
另一位是唐朝太子李弘。李弘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被立为太子,只可惜24岁猝然离世。相传高宗李治因儿子早逝,悲伤过度,染病在身。大臣们劝导他,太子归葬恭陵那天,见到千岁驾鹤升天,徘徊于洛水、伊水之间,还有很多童子拍手送行。高宗听后,略感宽慰,赐修仙鹤观于景山南麓、缑氏城东三里处。
缑氏,自古为洛京畿辅之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缑氏,周卿士食采之邑也。又渴侯氏,改为缑氏。”秦置缑氏县,后来与偃师县分分合合多次,其县治也数度迁移。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缑氏由县降为镇,延续至今,一直为偃师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