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发现,春天已到家门口。今天,让我们与书为伴走进春天,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观察一片叶的萌发、一只虫的旅程,静静感受万物的颜色和气味。
书写对自然的深爱
神农架这片神秘的荒野沃土呼唤着文学的出色表现。陈应松散文集《神农野札》(人民文学出版社)里,他把自己在神农架多年的生活经验、见闻感受凝练为13篇散文,呈现神农架的生态风情、季节物候、野生动植物、乡村生活、异人异事等,重在展现亲近荒野、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自觉拓展生态学、博物学视野,文字精美,意象灵动,烟霞满纸,把神农架文学书写推向一个新高度。
如果还没想好以什么方式拥抱这个春天,那么《四季野趣:拥抱自然的110件小事》(译林出版社)中一定有你想要的答案。试着做一个喂鸟器,来一场春季寻宝游戏……书中都是将自然和创造巧妙结合的详细教程,道出了一件小而美的事情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书中,无论是简明的笔法,还是精美的插画,都让读者感觉无比用心。该书用平凡的、身边的,甚至被我们遗忘的一件件小事保持与大自然的联系,以一种不露痕迹的方式轻抚我们的心灵。
在自然界中“交朋友”
作家王族在新疆生活30多年,无数次近距离接触动物,看到新疆丰富的物种资源。不同地域的动物,它们的生存法则常常表现为极具震撼的生命反应。正是出于对土地的理解和尊重,他在写《狐狸有九个想法》(中信出版集团)时,真实的动物生存细节就派上了用场。本书以散文方式讲述了很多动物的命运变化,期待传递出动物和土地共同铸就的边疆传奇。
在喧嚣的城市生活中,观察鸟儿可能是我们同自然保持联系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怎样观察一只鸟》(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是一本行动指南,带领读者从零基础开启观鸟之旅。作者身兼博物学家和自然插画家双重身份,用标志性的自然笔记插画展示了识别鸟类的关键线索。作者笔下的300多张彩铅画,将每一种鸟的特征、习性和喜欢的环境清晰地描绘出来,看似潦草的线条却给了鸟类“小白”们最精准的信息,手把手告诉读者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何记录。正如书中所说:“其实观鸟比你想象的简单,只需忙碌的间隙抬头眺望,寻找鸟的踪迹。”
给含羞草打了麻醉剂再触碰它,叶片不会再收起,植物的根就相当于大脑,用来收集处理各种信息,植物还能互相交流,并以复杂的方式移动……在《植物会思考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中,我们发现植物不仅能感知、会思考,还有个性。这本书从全新视角看植物,改变了我们看待周边植物的方式。
从博物角度读诗词
中国古诗词中深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孩子们在阅读中可以了解古代的饮食、礼仪、建筑等文化,慢慢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学底蕴,逐步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170余阕宋词佳句、170余幅古画名作、340余个科普知识,《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中国经济出版社)不只是一套宋词图文集,更是一套有关宋词的博物百科,让科学与宋词“相遇”,打破科学与文学的边界。《宋词博物课》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让孩子体会宋词中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
作为一套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诗词知识科普书,《古诗词里的博物课》(新世纪出版社)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以及长江沿线的三峡、洞庭湖、黄鹤楼、赤壁、庐山等地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和多幅同主题息息相关的古代名画,从博物视角深度剖析藏在古诗词和古画中的知识,涉及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文人典故、天文地理等。
感受生命勃发之美
大自然是一本大书,值得一生阅读。“自然笔记”系列(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藏着许多关于春天的惊喜:“像蝴蝶一样飞,那是春天特有的感觉”,小读者跟着金波在《昆虫印象》里寻找“初春的第一只蝴蝶”,在滕毓旭《春夏秋冬都是画》的笔下,发现“一朵朵黄灿灿的迎春花,在山野上‘嘀嘀哒哒’吹了起来”,在大理的“朝花节”,见识马缨花、含笑花、牛眼菊、马蹄莲和茶花,听竹林里爆笋的声音,看涨满春水的池塘里鱼来鱼往……这套由美文美绘组成的彩色图文书,是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金波主编的叙写自然万物的系列散文。
丛书分两辑,共16册,会集了10多位作家,他们用善于观察的眼睛、灵动诗意的笔触,将大自然的千声万籁呈现给读者。该丛书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台湾的竹园水田、从花鸟鱼虫到野兽家宠,打开了大自然的多彩长卷。
(据《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