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每年此时,我就心念念地想回洛阳,看故乡的牡丹花。
我们家与洛阳牡丹的不解之缘,源于我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随父母支援国家重点建设,自江南水乡来到中原。当时的洛阳,百废待兴,涧西像一张没有濡染的宣纸,急待描绘。国家规划在这里兴建工业重镇,父辈们迎着困难勇往直前,为祖国艰苦创业。众志成城,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等多个大型现代化工厂相继建成投产。多年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建设者们,在河洛大地扎根安家,成为新一代的洛阳人。后来,我也走进工厂,与父辈们一同工作,为建设新洛阳献力。
父亲很喜欢洛阳这座风雅的城市,他发现这里的人们非常爱花,偌大城区,几乎是家家养花。父老乡亲昵称牡丹是家乡的富贵花。父亲还听说,洛城人早将牡丹视作家国情怀的美好载体,倾心珍爱。从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过来的父亲,深知没有国焉有家的道理,家国情怀,在他心中重于泰山。所以,我们家很快也有了许多牡丹。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发出“三线建设”的号召,我与工厂的同事们积极报名响应。离家远行那天,父亲让我带上他精心培育的两株牡丹,奔赴祖国大西南的群山腹地,为国家建设工厂。
山区建厂,白手起家,工作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我们到工地后,一下车,丢下行囊,就投入到劈山碎石、填涧平地的基建施工中。为早日建设好“三线”,迎朝霞,送落晖,加班加点,昼夜工作。有时为了抢工期,连续几天几夜吃住在工地。渴了,捧几捧山泉水解渴;饿了,摘几枚野山果充饥。完不成任务,谁也不肯离开工地。一期基本建设工程完工后,我们来不及喘口气就又投入到二期安装设备、调整试生产的工作之中。
建厂工作有序平稳地快速进行,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心中有时也会涌起波澜。特别是一期工程完工后,有的同志调往他地,有的同志回到了洛阳。我主要负责调整试生产工作,义不容辞地留下继续奋战。虽然离家时也有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思想准备,但看到有的同事回到了家乡,而自己却归期无期,不免心潮起伏跌宕。
有一天下班回到住处,无意间看到那两棵枝繁叶茂、长势旺盛的牡丹。恍然间,我意识到父亲送牡丹的真切含意。一阵脸红耳热之后,忐忑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自古男儿多奇志,四海为家报国恩,我决不辜负父老的期望,要像牡丹一样,扎根陕南,生枝开花。
岁月流转,年久他乡亦故乡。如今,虽然乡音未改,依然心系河洛,但我已是地地道道的陕南人。儿子大学毕业后,要参军戍边,立意做一个为了国家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的人。离家时,让他带上我培育的两株牡丹同赴边陲。聪明的儿子笑着对我说,你送我牡丹的心意,同当年爷爷的心意,是一样的吧?不等我作答,他十分坚定地说,我是热爱牡丹花的洛阳人的后代,只要国家需要,我愿扎根边疆,为祖国守疆固土,永做边关守护人。说完,便向我挥手告别,精神百倍地踏上了征程。
望着儿子飞扬的神采,我思绪绵绵,想到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的话——“人类最有价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洛阳人民爱牡丹,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