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邓德洪
讲述人:杨木霞(女,35岁)
住址:涧西区天津路29号街坊(天五社区)9栋4门201室
单亲“苦妈妈”杨木霞的名字,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报端:5年前,她生下三胞胎儿子,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了困境;1年半前,丈夫去世,照顾公公婆婆和3个儿子的重担落在了她柔弱的肩膀上。在她走投无路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救助,而这其中,少不了左邻右舍平日里对她的照顾。
昨日,在得知本报发起“我给邻居拜个年”活动后,杨木霞专程赶到本报编辑部,讲述邻居们几年来对她的帮助。
心灵的温暖
住在同一栋楼3门的汤小丽(音),是杨木霞最感激的邻居之一,孩子们平时亲热地称其为“汤妈妈”,杨木霞则从她身上收获到了“心灵的温暖”。
2003年6月,杨木霞的丈夫鄢红文下岗了,家里连给刚5个月大的三胞胎买奶粉的钱都没有了。汤小丽看到他们的困境,坐不住了,瞒着杨木霞给本报新闻热线打了个电话:“帮帮这家人吧……”
很快,本报记者找上了杨木霞的家门。杨家的事见报后,不少热心市民送去了奶粉、衣物;涧西区民政部门为他们办理了低保;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送去了慰问金和儿童保健卡;鄢红文所在企业也为他重新安排了工作岗位……
后来杨木霞才知道,这种种关爱源于汤小丽给报社打的一个“报料电话”,由此,她从心里对汤女士多了几分亲近感。
2005年8月10日凌晨,不堪生活重压的鄢红文自杀。杨木霞家里没有了顶梁柱,生活陷入困境。杨木霞强忍丧夫之痛,在街坊里租房开了一间小理发店,给人理一次发收1元钱,以此艰难度日。
目睹这家人的变故,汤小丽心疼不已,平日里对小哥仨呵护备至,但她内心非常清楚,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改变这一切的,于是在那一年临近元旦时,她再一次瞒着杨木霞打通了本报新闻热线……
2005年12月26日,本报对杨木霞一家人的不幸境遇作跟踪报道,社会各界再次向这家人伸出了援手,帮助杨木霞度过了失去丈夫后的第一个年关。
在杨木霞看来,大她几岁的汤小丽不仅是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说话非常有水平”的人,“那些安慰我的话,总能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去,让我听了以后感到既亲切又温暖,觉得日子再难,也总有个盼头。现在,我一遇到什么烦心事,都会在第一时间去找她商量。”
实实在在的帮助
在杨木霞家对面的那栋楼上,住着年近半百的樊喜凤(音),二人原本互不相识,但自从鄢红文出事后,她主动走进了杨木霞的生活,并且在自己也不富裕的情况下,屡次给杨木霞实实在在的帮助。
那是鄢红文出事后的第二天,杨木霞正坐在家里垂泪,樊喜凤找上门来,轻声告诉她,自己家里也曾经发生过同样的不幸,所以非常理解她现在的心情。然后,樊喜凤一边陪着杨木霞掉眼泪,一边安慰她说,为了孩子,咬咬牙,再大的困难也能挺过去……
又过了两天,樊喜凤再次找上门来,塞给了杨木霞100元钱。杨木霞知道樊喜凤家也不宽裕,推托不要,可樊喜凤坚决不收回去,还告诉她:“以后有啥难处,只管跟老姐姐开口……”
由此,二人开始了一段不解之缘,由于家庭经历的相似,她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
2006年夏天,樊喜凤见杨木霞越来越难以维持3个孩子的费用,便建议她学开车,这样可以白天理发,晚上帮人开出租车,多挣点钱。
杨木霞一听,真是个好主意,可哪有闲钱去学开车呢?樊喜凤二话没说,取出2000元钱给她:“你先拿这钱去学开车,就当是我借你的!”杨木霞接过钱,感激的眼泪往心里流……
前两天,杨木霞在驾校参加考试,樊喜凤放心不下,也陪着她去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也就在前两天,樊喜凤见杨木霞身上穿的衣服不合身,又把50元钱塞到她手里:“拿去买件新衣。”
凡此种种,无一不显露出这位老大姐济困助人之真诚,叫杨木霞怎能不感激涕零?
世上还是好人多
让杨木霞满怀感激的邻居,还有很多很多:
居住在院对面725所的一70多岁的老大爷,得知杨木霞的遭遇后,专门跑来理发。头一回理完发,这位大爷先给杨木霞掏了30元钱。说:“这是我给孩子们的一点心意。”然后又掏出3元钱说:“这是理发的钱。”后来,大爷经常来理发,每次都比一般人给的钱多,有时他还给孩子们捎些图书来。就在刚过去的元旦节,大爷还给孩子们“发”了100元“过节费”。
1年多前,杨木霞家的楼下搬来一对来自长沙的小两口。刚住了没多久,小两口就和杨木霞的3个孩子混熟了,经常带孩子们上超市买零食吃。
去年中秋节,两女一男带着两大盒高档月饼“闯”进了杨木霞家中。他们说,是住在这里的妹妹告诉他们杨家的情况,“该过节了,我们来看看孩子们,让他们尝尝月饼。”走前,他们给杨木霞撇下了300元钱。杨木霞随后在街坊里到处打听,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妹妹。
…… ……
“这些好心的邻居,让我感到世上还是好人多。正是他们的关爱,让我多了一些支撑下去的力量,挺过了一道道难关……”杨木霞含泪说:“大家的好处,我一直都记在心里。快过年了,我想通过报纸给这些好心人拜个早年,说声谢谢,祝他们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