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人人都追求成功,每个人在创业过程中都会有一串串难忘的故事,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凡可行的、有趣的、曲折的、传奇的、刻骨铭心的,都是我们所关注的。通过讲述您的故事,启发更多的人在创业中少走弯路。
九都路一家汽车修理店内,员工们围着一辆辆汽车忙乎着,一位身穿休闲装的中年男子穿梭其间,微笑着同客户打着招呼。这位男子叫雷正山,是一个拥有5家汽车修理连锁店的汽车服务公司的总经理。
15年前,雷正山是靠着两台千斤顶起家的。
白手起家 艰苦创业
1993年,当了12年汽车兵的雷正山回到老家孟津农村。12年的开车生涯,使他迷恋汽车修理,在部队时,他就有一个梦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汽车修理厂!
从部队退伍后,雷正山觉得创一番事业的机会来了。他揣着5000元退伍金和从亲戚家借来的1.5万元,在凯旋西路租了两间门面房,成立了一家配件销售兼汽车修理的门市部。为确保汽车配件的质量,他和弟弟在门市部成立的当天夜里就赶往上海机电公司,采购上海大众原厂配件,成为当时洛阳市经营上海大众汽车配件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配件店。
配件供应没有问题,但汽车修理谈何容易。雷正山虽然有10多年的驾驶经验,但真正开始专业车辆维修,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再者,店里设备太简陋,只有两台千斤顶,一些较复杂的修理活儿根本没法干。面对困难,雷正山没有气馁,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在闷热难耐的修理铺刻苦学习汽修专业知识。经过半年不断地摸索、实践,他终于掌握了主要的汽修技术,赢得了客户,站稳了脚跟。
一年后,雷正山先后投资23万元添置了数台汽修大型设备。1998年,他开办了1家汽配店和2家汽修店,占有了洛阳汽修市场的一席之地。1999年,他又投资5万元在洛阳市第一个实现了汽修电脑网络化,拥有在册客户2000余名。2000年成为珠海某汽车服务公司在河南的唯一会员,并建立了互助网络,成立电教中心,购买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汽车维修网络课程,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清华深造 二次创业
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出现了新问题:一些技术好的员工不满足现状,开始自己创业,企业人才纷纷外流。眼看着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员工一个个走掉,雷正山既痛苦又束手无策。他意识到,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仅有专业技术知识远远不够,必须懂经营、会管理。
2000年,雷正山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把企业托付给弟弟经营,自己到清华大学职业经理训练中心学习。在清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企业管理新理念,顿觉茅塞顿开。企业的症结找到了,如何架构一个企业的方法掌握了!2002年,他学成归来,立即着手成立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引进“6S”管理模式,明晰产权关系,提出“分享”的概念,让企业的高层与普通员工共同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收益 ,得到员工的广泛认可。人才外流问题解决了,企业凝聚力增强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
雷正山意识到,作为一家规模不大的汽修公司,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他又先后投资70余万元购置市首辆平板救援车以及现代化检测、维修设备,初步形成汽车修理智能化、电子化、数字化体系。
为赢得人才竞争,他对每名员工提出了“终身学习,智慧经营”的要求。为提升管理层的专业素质,近几年,雷正山坚持企业拿钱把主要管理者送到北京、上海高校进修;制订了完善的员工培训方案,每年组织业务骨干分赴上海、广州、无锡、珠海等地参加对口培训。目前,雷正山的汽车服务公司拥有硕士学历员工2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学历10名,中专以上学历60名,其中高级技师8名,高级喷漆技师6名。拥有如此多的专业人才,这在全市同行业中是不多见的。
2007年4月,雷正山的第五家汽修店在新区开业。面对成功,雷正山感言:干成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不仅要不怕吃苦和付出,还要多思考,变换经营招数,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本报记者 石文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