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县书院位于登封中岳南麓,因处嵩山之阳得名。历史上它曾四次更名:最早为嵩阳寺,由北魏孝文帝兴建;唐末,受废寺之风影响,改为太乙书院;宋初,更名太室书院;仁宗时更名嵩阳;徽宗时更名为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有着厚重的河洛文化底蕴,是我国儒、佛、道和理学的交融圣地,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素称人才荟萃之地。汉武帝刘彻曾在这里册封过古柏,北魏孝文帝多次来这里为慈母拜佛行孝,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一半是在这里写成的。更因宋代理学鸿儒程颢、程颐曾在这里讲学传道,而盛极一时,当年慕名而来的求学者多时达数百人,弟子遍及全国40多个府、州、县。
嵩阳书院历史上几经灾毁,又几经修复,现存书院建筑为明代修葺,院内整体格局体现了讲学、藏书、奉祀三大功能。其小巧玲珑,青石铺地,飞檐流彩,灰壁红柱,整个书院清雅、幽静,实为读书养生之佳处。书院除别具一格的建筑外,还有两项全国之最:一通石碑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全国最高最大的大唐碑碣——“圣德感应”碑,碑高9米,字迹苍劲有力,堪称传世精品。抬头仰望巨碑,游人们不禁感叹,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先民们从何地、何山,用什么办法将这庞然大物请了过来!
这满身疤痕、苍老无语的巨碑,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明智的武则天知道世上最坚固的功德碑是建在人们心上,人死了碑文写得再华丽,石碑建得再高大坚实,也莫过于百姓的口碑。对她身后立碑之事,她力排众议,要立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哪知道武后驾崩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表“忠”心,竟抗旨在嵩阳寺再立碑,碑文由他亲自撰写,造于寺院前殿右侧。当时,众臣皆敢怒不敢言,背地里则纷纷议论说这是李林甫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又一鬼把戏。
两棵古柏是书院中又一奇观,树高30米,树围13米,7个人手拉手也难围住。古柏虽经千年风霜和劫难,今天还是枝繁叶茂,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来到书院,一进门见到一棵古柏苍然而立,冠盖如云,非常兴奋,即封为“大将军柏”。往里走又见一古柏,比前一棵更大更威,惊诧不已,心想这一棵才是真正的“大将军柏”,但皇帝金口玉言,不能更改,只好封这棵古柏为“二将军柏”。“大将军柏”因皇帝误封受之有愧,慢慢弯下腰来,主干斜卧在墙垣边;“二将军柏”因受了委屈,气炸了肚皮,所以现在树干下部有个能容五六人的孔洞,这种时间错乱、牵强附会的传说,不过是人们用以逗乐而已,但史书确有汉武帝册封古柏的记载。
改革开放后,英国的两位林业专家罗皮尔和皮斯克考察了这两棵古柏后认为,其树龄应在4000年以上。赵朴初先生当年游嵩阳书院时曾留下“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诗句。我想,这古柏不论是发生在周朝或是夏代,它都见证着嵩阳书院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它是五千年河洛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