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工区道北路春都社区书记董淑芹
董淑芹的家庭是1996年组合的再婚家庭,上有公婆及丈夫前妻、自己前夫的父母和自己的养母共7位老人,下有两个家庭的3个子女。董淑芹对公婆照料孝敬有加,特别是公公有病卧床不起,她给老人洗脸擦身,为老人剪指甲,擦屎擦尿,受到了邻里们的好评。在老人病逝后的祭奠活动中,邻里们为其披红戴花,给了她民俗传统的最高荣誉。在对前夫及丈夫前妻父母4位老人方面,她也是从精神给予他们安慰,有病了到病床前看望护理,为他们洗澡、按摩,该换季了给他们添置衣服。她是养母在生活困难时期抱养的孤儿,她对老人的养育之恩更是感激不尽,老人有病卧床不起的半年多里,她每天为老人洗澡、翻身,为老人唱歌取乐,使老人幸福地度过她人生的最后时光。2003年至2007年,董淑芹先后荣获市“文明市民”、市“双文明建设十佳人物”、市“三八红旗手”、市“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等称号。
2.洛龙区白马寺镇白马寺村居民郭亚猛
依靠低保生活的郭亚猛常说:“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郭亚猛4岁时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在贫寒的单亲家庭中长大。2003年,郭亚猛的母亲因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年仅19岁的郭亚猛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坚持留在家中照顾母亲和年迈的外公外婆。为了使母亲尽快恢复健康,他到医院向医生请教,并结合自己在卫校所学的医疗常识,在家里为母亲针灸、按摩。母亲长期卧床不能活动,他精心照料,帮母亲擦身、洗屎布和尿布。为了方便照顾年迈的外公外婆,他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住。伴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好心的朋友、邻居为他的终身大事作出的一次次努力,他无奈地选择了放弃。他说:“我不能丢下母亲,我要伺候母亲一辈子。”
3.新安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孙环
孙环的父亲今年90岁,母亲80岁,弟妹在外地工作,照顾老人的重担就一直由孙环承担着。孙环的母亲从1996年开始,由于右腿股骨折、右手腕骨折、人工股骨头返修、青光眼和白内障等原因,10年中做了6次大手术。2004年10月,凶险的脑梗塞使孙环的父亲突然昏迷,生命垂危。救治父亲的两个月里,孙环和从外地赶回来的弟妹们在医院的地下室里租了一个房间,三班倒照顾父亲,终于从险境中把父亲拉了回来。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孙环买来了康复治疗书籍,按照书上的提示,学会了如何一个人帮父亲翻身、下床、坐轮椅。2005年10月,本就因父亲倒下情绪低落的母亲在家里滑了一跤,左臂骨折,从此对生活悲观绝望,一再流露出轻生的念头。她和母亲谈心沟通,终于使母亲的情绪好转,在她的激励下母亲写出了回忆录《梅花香自苦寒来》。
4.伊川县信访局干部王振明
王振明2004年转业至伊川县信访办工作后,始终情系父老乡亲。他从仅有的7万元安家费中拿出1.5万元,又动员村里在外工作人员捐资1万元,带领全村群众修了将近3公里长的水泥路。2004年以来,王振明每年春节都拿出工资,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购买衣帽、暖水袋、奶粉等生活用品。2005年10月经县慈善协会牵线搭桥,他负担起了鸣皋镇鸣皋村、酒后乡酒后村的两位老人的生活费用,每年为两位老人提供1000元生活费。为丰富父老乡亲的文化生活,他拿出2万多元成立了村豫剧团,吸引了村里45名爱好戏剧的村民入团,组织免费义演,被县慈善协会定为“慈善豫剧团”。王振明在每月只有几百元工资的情况下,5年间共向社会公益事业捐献了10万余元钱。2006年,王振明荣获河南省“敬老之星”称号;2007年获得“中华敬老助老之星”荣誉称号。
5.老城区邙山镇中沟村村民董连珠
董连珠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今年6月的一天,她在家中收看电视节目,无意中看到漯河市舞阳县84岁的老人曹桂花无人照料,孤苦无助,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后,董连珠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决定抚养这位老人,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随后董连珠与河南电视台的有关人员取得联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6月27日,舞阳县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来电话告诉董连珠,将带老人来他们家里看看,如果条件合适,可当场办理有关手续,由他们一家抚养老人。6月29日老人来到董连珠家,她连忙上前打开车门,将老人抱下车,并立即为老人准备了午饭,舞阳县民政工作人员了解董连珠的家庭条件后,当即与董连珠一家人签下了扶养协议,老人曹桂花从此在洛阳安了家。董连珠平时就和老人住在一个屋,老人有什么需要,她尽量满足。老人现在逢人便说:“连珠比亲闺女还亲。”
6.洛宁县教育局教师王兴岳
1992年,王兴岳87岁的母亲骨折后进行了接骨手术,造成伤口感染,他找专家、见名医历时一个月终于解决了感染问题,但老人从此瘫痪在床,继发的褥疮也非常难治。看着生命垂危的母亲,他发动亲友四处寻医,终于找到一个民间偏方,治好了母亲的褥疮。为了照顾母亲,王兴岳提前退了休,在母亲床边搭了个小铺日夜陪伴,十五年如一日护理母亲。为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王兴岳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医疗和保健知识,学习按摩技术。如今七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天帮母亲活动左右手臂各50次,按摩其腹部200次,每天夜里还起来四五次,为母亲翻身、换尿布。在他的精心护理下,已经102岁的母亲不但褥疮没有复发,而且身体状况也很好。
7.偃师市城关镇杏园村村民罗杏村
罗杏村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祖母和母亲两代老人在杏园村传为佳话。由于奶奶年岁已大,母亲多病,他与妻子商议,白天妻子照顾她们,自己下地劳动,晚上自己与奶奶、母亲相伴,就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几年。夏天天气炎热,老人翻身不方便,他买来爽身粉隔一天帮老人洗擦一遍。老人大小便不方便,他背上背下毫无怨言。为了减少经济开支,罗杏村两口子十几年基本上没添置过新衣服,他常说:“宁可自己菜少吃点,油少放点,衣服穿旧点,也不能让老人受委屈。”罗杏村的祖母生于1903年,在他和妻子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已高寿104岁。他的母亲如今也已年近八旬。
8.新安县曹村乡二玉村村民李小红
李小红的母亲智障,父亲李作荣2002年6月因煤矿意外事故高位截瘫,当时19岁的李小红挑起了家庭重担。由于事故对父亲造成了沉痛的精神打击,尽管李小红每天无微不至照顾,但他总是精神抑郁,甚至想服药自杀。李小红知道父亲的想法后哭着跪在他的床前哀求道:“女儿就是你今生的拐杖,有女儿在,就有你在,无论如何不能再有这种想法了。”由于父亲从胸部以下失去知觉,不能翻身,大小便失禁。李小红每天寸步不离陪护在父亲身边,为他按摩、擦洗身子,及时更换被褥,还自己学会了理发。父亲肠胃不会蠕动,饭后李小红还要按摩父亲腹部帮助他消化。父亲曾经感到消化太困难拒绝吃饭,还烦燥地把碗打翻,李小红便像哄小孩子一样一遍遍开导,直到父亲吃下为止。
9.洛阳市天源集团总经理程相吾
他不独亲其亲,不独老其老,在帮老助老、敬老爱老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程相吾的带动下,天源集团从2004年至2006年连续3年为伊川县老年人书画展资助6万元;2005年以来,先后出资12万元,资助伊川县政协老年书画家庆新春作品展,为鸣皋镇徐阳村老年协会购置整套娱乐铜器;连续3年出资3万元,为企业所在地的15个行政村的老人赠订了200份《老人春秋》;出资10万元,连续两年举办全县“老人节”;为了给老人们提供休闲健身活动场所,投资110万元,修建了伊川县伊河桥西绿地广场。2007年春节前,公司购买9万多元过节物资,慰问企业所在地两个乡13个行政村的322位老人、残疾人和特困户。
10.西工区东下池村村委副主任沈葡萄
沈葡萄的公婆相继瘫痪,自己年迈的母亲又瘫痪在床15年,父亲半身不遂只能靠拐杖行动,还有60岁因小儿麻痹瘫痪的姐姐,身边共有5位病人,但她用自己的孝心和耐心照顾着每一位需要关心、呵护的亲人。她坚持10年照顾瘫痪的公公,一日三餐热饭热菜端到老人床前,隔两天就给老人洗头、洗脚,而接便、按摩更是一天不落。公公去世后,80岁的婆婆因患脑血栓也不幸瘫痪了,卧病在床的婆婆因为孤独变得性情怪癖,经常乱发脾气,沈葡萄非但不生气,反而任由婆婆发泄。为了照顾好婆婆,她四处求医,买来书籍自学按摩技术,每天坚持为婆婆按摩两个小时。知道婆婆爱听戏,眼睛又看不了电视,沈葡萄特意为婆婆买来录音机,婆婆一寂寞,她就放戏曲磁带。要伺候公婆,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和瘫痪的姐姐,压在沈葡萄这位50多岁的妇女身上的担子令一般人无法承受,可这些年来,她却从未在家人面前抱怨过一次,从未把情绪带到工作中。
11.洛阳白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气流纺分厂落纱工倪艳丽
倪艳丽1993年同机车工厂职工梁波结婚。婚后为了照顾患有癫痫病的父亲,两人始终和父母住在一起。2004年,公婆在西安旅游途中遭遇车祸双双住进了医院,这一住就是3年。为照顾好公婆,倪艳丽每天上班前总是把公婆喜欢吃的饭菜用保温桶送到医院,下班后不顾劳累直接赶到病床前陪护。由于家住机车工厂,她每天都要骑车20多公里往返于家、医院与单位之间。住院期间,婆婆因伤势较重先后经过大小手术10余次,每次手术后,都不能下床大小便。丈夫工作繁忙长期加班,沉重的护理任务就落在了倪艳丽的肩上,她却从没说一句抱怨的话。在倪艳丽的精心照顾下,一度被认为终身难以站起的婆婆竟奇迹般地站立了起来。
12.洛阳市第二干部休养所干部张真午
张真午是第二干休所一位普通干部,他多年如一日照顾久病卧床不起的岳父。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张真午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夏天炎热,他为老人洗澡、洗头、换衣服;老人不能吹空调,他就整夜为老人扇扇子避暑;冬天寒冷,他用热水为老人烫脚,用暖水袋为老人暖被窝。老人平均每年住院两次,他总是忙前忙后,照顾入微。作为女婿的张真午,多年如一日尽心尽力照顾岳父的事迹,在干休所被传为佳话,受到老干部们的好评。
(24个候选人详细事迹请看洛阳新闻网)